來源:幼教網 2018-07-16 10:13:09
摘要:本文以兒童美術教育為研究對象,分析了我國現階段的兒童美術教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包括教學方式的陳舊化、教學目的的片面化、評價標準的成人化、教育觀念的非本土化,這些因素制約了兒童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健康發展。由此提出了在樹立正確價值取向的基礎上,形成各方合力,以具體的教學方式和課程內容的轉變作為突破口,有效促進兒童美術素質和人文精神提高等一系列建議。
關鍵詞:兒童美術教育;創造力引導
一、問題的提出
兒童美術教育作為一門培養兒童美術素養、提高兒童審美意識、激發兒童創造能力的學科,對兒童形成良好的藝術感知能力、表達評鑒能力、想象創造能力,和諧的開展人際交流活動,形成健康的情感、意志、品質乃至人格具有特殊的意義。區別于專業的美術教育活動,兒童美術教育應當通過引導兒童進行觀察、參與、感受、想象等一系列探索和實驗活動,使他們首先產生愉悅感,并由此激發他們創作的欲望和沖動,在順應兒童成長和發展的基礎之上,循序漸進地完成兒童對外界認知作出表達的全過程。但在實際實施教育的過程中,兒童美術教育的方式方法仍存在著諸多問題,制約了兒童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健康發展,造成兒童學畫思維的死板化、程式化、單一化,影響到兒童天性的釋放。因此,必須對兒童美術教育的思路和方法加以改革創新。如何在兒童美術教學中找到切入點和突破口,通過美術教育工作者的專業引領,有效地促進兒童核心素養的培育,成為我們面臨的重要任務之一。
二、兒童美術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式的陳舊化
目前的兒童美術教育教學方式和課程內容的設置較為單一,部分教師的觀念在某種程度上沿襲傳統,缺乏創新,僅局限于紙面作畫,主要采用教師講解并示范—兒童臨摹—教師點評的教學方式,重模仿,輕創作。通過教師講解和臨摹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兒童感受、認識世界,但是單純地讓學生比照范畫,甚至為了讓學生短時間取得好的畫面效果,運用一些程序式技巧“教會”他們畫畫。教師的仔細講解、具體演示、忙碌穿行、強調規則、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兒童描繪、創作的機會,使他們朝著學校設定的方向發展,導致美術活動的自主性、人文性、藝術性大打折扣,對于兒童審美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有害而無益,不利于學生多樣化發展。
(二)教學目的的片面化
兒童美術教育普遍被認為是單純的美術技能的傳授,過分強調和重視繪畫技能的培訓。檢驗美術教育活動成功與否的標準是孩子能不能完成一幅畫,學習并掌握一定的美術活動知識、技巧和能力,培養兒童基本的自我表現能力,使其產生最初的審美情趣,是兒童美術教育要達到的基本目標卻非最終目標,兒童美術教育應通過借助美術活動這一形式載體,促進兒童認知能力、情感控制、個性發育等諸方面的健康發展。美術知識、技巧和能力只是達成這一最終目標的手段之一,美術教育應該通過引導兒童用自我創作的形式來展現內心感受,產生快樂,陶冶情操。所以只有把美術作為兒童表現自己觀察客觀世界角度的工具,才能夠通過美術教育活動促進兒童素質的全面發展。
(三)評價標準的成人化
美術作品的評價可以開拓孩子的視覺方式,形成對事物的多元化理解能力,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老師或家長不是立足于孩子身心發展的階段去思考,往往以成人的視覺和經驗對兒童美術作品給予評價,脫離兒童身心發展的實際去認定兒童作品的好與壞。而這種判斷往往被譽為權威、專業的判斷,以與客觀事物“像不像”作為標準,打擊兒童的創作的興趣,遏制兒童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兒童作品陷入“被觀看”“被審美”的尷尬境地,嚴重違背了兒童身心發展的平衡。美國教育家羅恩菲德曾說過:“不要把自己的意象加在兒童的身上,除了兒童自己的表現方法外,其它均為他所不了解的,我們絕不應該以不適于兒童思想和認識的任何方向去影響和刺激他的想象力,兒童有其自己的經驗和表現的天地。”對兒童美術作品的評價,應依據兒童心理和生理發展的不同階段的特征,通過多元化的價值評判手段完成,站在兒童的立場上,用平等的姿態去傾聽他們作品中本能的情緒和感覺的訴說。
(四)教育觀念的非本土化
受國外兒童中心論自我表現和創造性的美術教育觀念影響,我國兒童美術教育界也存在過分強調自我表現這一傾向,持有這種觀念的人認為:“幼兒是天生的藝術家,具有創意獨一無二的潛力,每位幼兒的發展都是獨一無二的,自然展露其天才。每個人的目標在于充分表達自己,從創作中實現完整的自我”。這一主張在兒童其他表達手段尚未發育健全的低幼階段有一定的適用性。在這一年齡階段,繪畫是其和外部世界溝通的主要手段和途徑,但如果過分強調自我表現,進而忽視甚至無視美術知識、技巧合能力的教授,與兒童后繼學習能力的培養這一發展目標相違背,則是不可取的。
三、兒童美術教育方法思考
(一)以兒童為本,樹立正確價值取向
長期以來,我國兒童美術教育存在兒童中心論與學科中心論兩種觀點之爭。前者強調教育中兒童的中心地位,主張通過兒童的自然表現和創作,促進兒童審美與創造能力的提升。后者則強調美術文化的傳播和繼承,主張以嚴格的教學活動,實現美術的審美價值。兒童美術教育發展到今天,單純的兒童中心論與學科中心論已不能為解決教育難題提供理論支持。兒童美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為更好地實現這一目的,要求我們首先要給予兒童美術素養的育培以充分關注。美術素養是指完成美術課程及相關知識、技能學習后所形成的美術方面的感知、思維、表達、設計、審美、評鑒、想象的意識和能力,美術素養的提高有利于兒童視覺經驗的積累,提升其形象思維能力、表達創造能力和社會交際能力。此外,我們還應當積極理解和關注人文精神的內涵,引領兒童在廣闊的文化視域中形成對美術的特征的基本認識,關注身邊的美術現象,欣賞不同時代背景、不同地域環境中的美術作品,領略美術表現形式的豐富多彩,培養兒童用開放、寬容、尊重的心態去接納、欣賞文化的多元性,并在兼容并包的美術教育活動中培養其創新能力和審美品位。
(二)引導并不主導,注重孩子創造力的培養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