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7-11 16:45:26
陶行知說過:“惟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達到心的深處。”因此,平等、和諧、信任的師生關系,自由、寬松、民主、融洽的教學氣氛是喚起幼兒學習興趣并促其主動學習的基礎,也是實現主體性參與教學的前提。
一、在生活中理解和學習數學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不是學會算術的,而是重新發明算術的。幼兒建構的數學概念來源于他們主動參與的多種多樣的活動過程。幼兒喜歡生活化、游戲化的活動,當數學回歸到幼兒的生活情景中,才能激起幼兒產生更大的學習興趣與愿望。數學教學的價值取向已不再過度注重靜態知識的傳遞,而更注重從生活中感受和體驗數學的實際意義,并嘗試應用數學觀點和方法去發現和解答身邊生動的實際問題。
(一)活動內容來源于幼兒生活
長期以來,幼兒數學以其結構嚴謹、邏輯性強的學科特點一直被約束在特定的數學環境中。幼兒數學按其學科特點必須遵循規律有序進行,但這種有序只有與幼兒生活情景融合,才能更加寬泛地體現它的教育價值。陶行知先生倡導“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教育主張,但這并不是說把教育和生活等同起來,混為一談。在具體的教學中,我把數學和節日相聯系,使幼兒在了解節日、獲得愉快情緒體驗的同時學到了數學知識。在認識各種形體時,我讓幼兒到室外去找,孩子們通過仔細觀察,發現花壇是圓形的,屋頂是梯形的,臺階是長方形的。孩子們邊玩邊議論,學習起來一點不感到困難。和幼兒一起散步時,我有意識地指導幼兒觀察樹的高矮、粗細;吃飯時,通過分發碗筷讓幼兒體會數與數之間、物與物之間的關系。通過一系列活動,讓幼兒把所見、所聞、所想編進數學題目中,使幼兒把數學概念跟生活中事物的數量聯系起來,加強對現實生活的有意注意,同時還提高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使幼兒把所學的知識與生活緊密相連,體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提高了幼兒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主動性。
(二)操作材料從幼兒生活中取材
家庭生活是學校課程的重要資源,其中包含了大量學習數學的機會。生活中的每件物品都以一定的形狀、大小、數量和方位存在。如:房子的高矮、筷子的長短、衣服的大小、彩旗的排列規律等等。我充分挖掘這些生活中的素材,并把它們作為數學操作材料,因為這些材料是幼兒所熟悉的,且具有變通性,更能激起幼兒探究的欲望,使幼兒積累一定的數學經驗。操作材料是幼兒學習數學知識的物質前提和必要條件,媽媽提供的材料是否適宜,直接關系著幼兒參與操作的興趣、探索與操作的效果,也直接影響到教育目標的實現。操作材料并非越多越好,越新越好。活動中提供的操作材料都來源于幼兒的日常用品和玩具,這樣既可以避免新材料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同時還能從另一層面上增加幼兒操作的興趣。
二、在游戲中理解和學習數學
“教學游戲化”實質是使教學過程變得輕松、愉快、有趣,充分發揮幼兒主體性的教育過程。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和生動活潑的游戲緊密結合起來,能使幼兒輕松地學習數學,獲得有益的經驗。
“數學游戲化”的核心是興趣化、樂趣化。在游戲情境中學習數學,就是要借助游戲情節,將數學教學的目的巧妙地轉化為游戲本身的內容和規則,使幼兒在活動中擺脫“完成目標”的包袱,從活動過程中得到心理上的滿足。在活動中教師要淡化目的,強化手段,看輕結果,重視過程。我在選擇與設計數學游戲時,不僅根據內容選擇游戲方式,還考慮到所選擇的游戲是否具有趣味性、是否符合幼兒的需求。有趣的游戲能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愿望和操作樂趣,讓幼兒在活動中發現、感受、獲得或運用到相關的數學知識。我將數學活動貫穿于幼兒的日常生活中,刺激幼兒的思維,讓幼兒能夠在自己生活密切相連的事例中主動地進行邏輯思維,利用各種游戲活動來激發幼兒的數學學習興趣,并鞏固體驗,加深幼兒對數學關系的認識,使幼兒的思維能力得到訓練和發展。
在“認識時鐘”的活動中,我讓幼兒玩鐘,幼兒撥一撥,動一動,很快就發現了時針與分針的關系,為了能讓幼兒通過自己的練習來鞏固已學的內容,我還設計了電腦游戲觀察屏幕,進行鐘面與時間的匹配游戲,答案正確,屏幕上出現小紅花,并伴有表揚語“你真能干”“你真聰明”,答案錯誤的就顯示問號,并伴有提醒語“你再想一想好嗎?”這種游戲活動調動了幼兒的學習積極性,效果很好。教師平時要多動腦筋,將教學內容巧妙、合理地融于幼兒感興趣的游戲中,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數學。
優化的課堂環境與幼兒的情感、心理發生共鳴,促使幼兒在現實環境和主體活動交互作用的統一和諧中獲得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幼兒的個性潛能得到釋放,才能把精力放在學習上,愉快地學習,積極主動地探索。在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幼兒的人格,充分信任幼兒,給幼兒提供發表不同見解的機會,激活幼兒的生活積累,引導、鼓勵和督促幼兒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