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7-11 16:07:56
內容提要:
數學是一門使人聰明的學問。臺灣著名學者王財貴教授曾說:“數學是最容易學的學科,越是努力教數學的老師就越是很笨的老師”可見數學并不是那么的深奧難懂。我們往往認為只有課堂才是孩子學數學的唯一地方。而這個環境又是那么的令人緊張,其結果只能是“望數學而生畏”。 在一個“數學”的世界中,在孩子的一日生活里,到處充滿數學,在教師有意識地引導下,通過觀察比較,促使他們在不經意間學會很多新的數學知識,從而領略到學習的快樂。那么,我們該怎樣去改變現狀,創設輕松愉快的氛圍,讓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呢?
關鍵詞: 數學 輕松 自由 學習興趣
正 文:
數學是一門使人聰明的學問。臺灣著名學者王財貴教授曾說:“數學是最容易學的學科,越是努力教數學的老師就越是很笨的老師”。可見數學并不是那么的深奧難懂。我們往往認為只有課堂才是孩子學數學的唯一地方。而這個環境又是那么的令人緊張,其結果只能是“望數學而生畏”。 在一個“數學”的世界中,在孩子的一日生活里,到處充滿數學,在教師有意識地引導下,通過觀察比較,促使他們在不經意間學會很多新的數學知識,從而領略到學習的快樂。
那么,我們該怎樣去改變現狀,創設輕松愉快的氛圍,讓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呢?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與實踐,我覺得在組織幼兒進行數學活動時可分四步走:
一、首先應注重數學環境的開發、創設和利用。
《規程》中指出:“要為幼兒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和條件。”數學環境的開發、創設和利用的首要依據是數學教育的目標和幼兒的發展方向。數學教育目標是我們開發、創設和利用數學環境的唯一依據和方向,無論隱性環境還是顯性環境的開發、創設和利用都必須從數學教育的目標出發。我們在教給幼兒粗淺的數學知識的同時,還應對如何培養幼兒對數學的興趣、激發其對數學的探究欲望、促進其智力的發展、塑造其健全的人格、提高其數學技能等問題予以重視。 不同的數學環境對幼兒的影響不同,對教師的要求也不同。幼兒園的數學環境可分為兩大方面,一是周圍環境中自然存在的隱性環境,二是教師根據數學活動目標有意識創設的顯性環境。這兩種數學環境對于幼兒的影響作用是各不相同的,對教師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幼兒園中自然存在的隱性環境的開發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自身素質,因為幼兒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去發現學習的,教師應善于發現、捕捉教育契機,靈活機動地利用環境中提供的數學材料,引導幼兒學習、運用數學知識,使幼兒獲得相應的數學知識和能力;而教師根據數學活動目標有意識創設的具有開放性、包容性、引導性、互動性、流動性等顯性環境,則體現了以幼兒為主體的原則,幼兒是在教師為其提供的數學環境中,通過自身與環境的接觸,自由探索,動手、動腦、動口,調動各種感官積極參與活動,使幼兒在與同伴、環境、教師的相互作用中,汲取經驗,獲取數學知識,發展數學能力,并在個性和其它方面也獲得相應的促進和發展。
二、其次,注意在教學中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
傳統的幼兒園數學教學死板、機械,抽象的數學知識使教師越教越煩,幼兒越學越厭,怎樣使孩子全身心的、主動地投入學習、探索之中呢?那就要注意對幼兒進行數學興趣的培養,激發幼兒的學習欲望。
1、運用游戲教學,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游戲是幼兒喜聞樂見的一種娛樂形式,如果把理性的數學知識結合到游戲中,就能夠有效地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熱情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如:音樂游戲《乘火車》,可用椅子搭成三列火車,分別編號1、2、3,幼兒每人一張編號的車票,幼兒在音樂聲中做開火車的動作,音樂一停,幼兒依照車票號碼快速找座位坐下,教師當列車員進行查票,看誰找得又對又快,這們不僅滿足了幼兒的競賽心理,而且能促進幼兒更準確、迅速地加深了對序數的認識,充分調動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
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運用以游戲激發興趣的策略時,所選用的游戲應該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年齡越小的,應該以直觀地、帶有情節性的、能把幼兒帶入角色的游戲為主。例如“送小動物回家”、“停車場”等活動。而對于年齡較大的幼兒,則應選用一些富有挑戰性的、抽象的、有更多發揮余地的游戲為主。
2、開展區角活動,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幼兒園適應性發展課程為幼兒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幼兒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潛力作不同選擇。而根據活動需要創設的區角能促進幼兒多方面的發展。因此,我帶領幼兒到教學區里進行分類教學,逐一出示圖形寶寶請幼兒擺擺,玩玩,觀察其特征,然后請幼兒按要求把同一類型的寶寶領回家,如:A,形狀一樣的;B,顏色一樣的;C,大小一樣的;幼兒可分組進行,可個別進行。通過開展區角活動,使抽象的知識變成感知的形象,不僅提高了 幼兒的分類能力,還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
3、在做做、玩玩的活動中,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在科學教育活動中,幼兒是主動的探索者、研究者和發現者,教師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親身經歷真實的研究過程”,要讓幼兒真正地“做科學”。動手操作則是最好、最直接的認知過程,能引起大腦的積極思維,大腦皮層的分析和綜合活動來自運動器官的信號,當幼兒注意變為幼兒直接操作的對象時,就使大腦皮層處于積極的活動狀態,引起高漲的學習興趣。如:小班幼兒學習一一對應,我們嘗試創設去小動物家做客的的游戲情境,小朋友們包糖果、串糖葫蘆、串項鏈。。。。。。在做做、玩玩中掌握了學習內容也培養了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同時鍛煉了幼兒手指的小肌肉,培養了動手能力,提高了幼兒的全面素質。
4、創設一定的難度,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在幼兒探究的過程中,難免遇到困難,如果都由大人解決,幼兒很難得到鍛煉,更別談主動克服困難了。為此,在數學教學中有意設置一定難度,并放手讓他們通過親身經歷去發現、解決,能讓他們在體驗到發現的樂趣、成功的快樂的同時激發出極大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幼兒學習自編加減法應用題時,可分這樣幾步進行教學:(1)出示沙盤教具《小白兔撥蘿卜》,在沙盤的左邊插4個蘿卜,右邊插6個蘿卜,要求幼兒根據場地編出加法應用題,然后以小白兔撥去6個蘿卜為由,要求幼兒編出減法應用題。(2)出示“神奇的大樹”(結滿各種各樣的果子),讓幼兒根據果子的種類、顏色、大小等排列,自己想象編出加減應用題;(3)出示3、6、9三個數字,讓幼兒創造性編題,由于教師不斷提出新的要求,使幼兒受到一個又一個的刺激,同時一次又一次嘗到克服困難的樂趣,幼兒的學習情緒始終處于積極狀態。
三、在“趣”、“奇”、“思”的數學環境中主動探索
1. 創設“趣”的環境
創設新奇有趣的環境能激發幼兒主動探索的欲望。教師應該向幼兒提供有利于激發他們探索興趣和認知傾向的環境條件。如在“一一對應”教學活動中,有的教師設計了“小白兔,真快活,挎起籃子拔蘿卜,拔到1個轉1圈,拔到2個跳2下,拔到3個笑3笑,哈哈哈!拔到4個拍4下(腿或手),拔到5個數一數,1、2、3、4、5,拔到6個轉回家,咚咚咚、咚咚咚(手做敲門動作)!”游戲中的轉、跳、笑、拍、數、敲的次數與拔的蘿卜數一一對應。通過游戲幼兒很快感知到數與物的對應。
2. 創設“奇”的環境
幼兒的發展是在與環境的互動中實現的,要使幼兒在數學活動中能主動與環境互動,就必須注意創設使幼兒感到“奇”的環境,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幼兒主動探索的積極性。因為,幼兒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們對周圍許多的事物,特別是新奇的事物非常感興趣,總是去看看、去摸摸、去探究。
在“長度守恒”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提供各種操作的材料,如細鐵絲、紙條、毛線、小棒等,并將這些材料中等長的兩條(根)分為一組,擺成形狀、造型各異的各種圖案,蝸牛、馬路、剪刀、小兔、蝴蝶、水中的魚等等,分布在整個活動室的周圍。然后,教師引導幼兒帶著問題觀賞:這些圖案好看嗎?它們像什么?它是用什么材料擺成的?它們一樣長嗎?為什么?由于這些圖案色澤鮮艷、造型奇異、材料不一,小朋友很感興趣,津津有味地觀賞著,紛紛交頭接耳:它們不一樣長,它們可能一樣長……這時教師又問:怎樣才能知道它們是不是一樣長呢?你想試試嗎?頓時,小朋友們爭先恐后地動手擺弄、操作,他們一邊操作,一邊議論著。孩子們經過反復的操作、議論、思考、再操作,最后得出“等長的兩種物體,不論你怎樣擺,怎樣變換形狀,改變造型,它們的長度都是不變的”。這些材料便于幼兒操作,再加上這些材料擺成的各種造型和老師的誘導式提問,不斷地刺激幼兒在操作過程中進行觀察、比較。比較結果明顯,發生現象易于描述,能大大地激發幼兒主動探索的興趣。這一新奇的物質材料與環境,為幼兒提供了自由參與,又能在活動中提高操作技能、掌握知識。
3. 創設“思”的環境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