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7-11 15:36:52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因而在幼兒期,教師科學的指導幼兒,促進其全面發展,具備綜合能力(即學習探索能力,合作能力,語言能力,藝術感受力、表現力,創新能力等)是幼兒園教育的主要任務。《綱要》中還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并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可見游戲在幼兒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
游戲是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一種獨特的活動形式,也是幼兒活動的基本形式之一。幼兒的游戲中包含著豐富的認知成分,包括:觀察、想象、記憶、思維等。這些認知成分能反過來促進幼兒的認知發展,從而提高幼兒的綜合能力。如何充分利用游戲這一特殊活動,讓幼兒愉快地學習成長,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目前,幼兒園教學過程中的游戲種類主要包括:體育、智力、音樂、角色、結構和表演游戲。角色游戲和表演游戲是深受幼兒喜歡的游戲形式,尤其是大班幼兒,往往能舉一反三,創造性的進行游戲。但這類游戲對幼兒的知識基礎及綜合能力要求較高,而結構游戲既可自己玩,也可合作來玩,且幼兒都能得到動手操作的機會,所以也很受幼兒,尤其是中小班幼兒的喜愛。結構游戲即幼兒使用各種結構材料進行構造活動的游戲。在結構游戲中提高幼兒的綜合能力,有其得天獨厚的條件。
首先,結構游戲有利于幼兒智力的開發。眾所周知,結構游戲中手的動作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貫穿始終的。我國著名的手外科專家顧玉東先生認為:人手能夠完成二十七種復雜動作,是目前任何一臺機器所不能比擬的。而腦生理學研究則證明,人腦功能具有區域性特點,即在腦的某個塊面上比較側重某種功能。在腦的動作神經中樞里,有掌管手運動功能的神經組織,使手在運動時,與大腦相應管理手功能的神經元相聯系。也就是說,對手進行各種動作的訓練,實際上使得大腦得到鍛煉與刺激,腦與手的聯系和腦內部的聯系都得到加強,從而對改善腦功能起了積極作用。所以,結構游戲的性質決定了結構游戲有利于幼兒智力的開發。
其次,結構游戲適合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參與。隨著獨生子女的逐漸增多,幼兒個性孤僻、脫離集體、我行我素的現象也越來越多。在幼兒園里,常遇到這樣的現象:老師興致勃勃地組織幼兒上課、游戲或活動,可有的幼兒卻坐在那里不聞不問,一副漠不關心的樣子。而在結構游戲中卻很少見到這種現象。這是因為結構游戲易操作,易學易會,又有多種玩法。發展水平比較高的幼兒可以玩出各種花樣,發展水平稍低的幼兒也能夠插出自己的作品。所以,幼兒極易被它所吸引,并參與到其中,從而使每一個幼兒完成獨立、結伴、集體游戲的發展過程。
第三,結構游戲有利于教師全面了解幼兒,從而“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幼兒在發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總會存在個體差異,這種個體差異在集體性的教學活動中,很難得以全面的展現,因而不易被教師所了解。而幼兒在自主性的游戲活動中,尤其是在結構游戲中,幼兒操作的同時,獲得失敗或成功的體驗,并從中得出克服困難的方法或享受成功的喜悅,在這種投入放松的狀態下,幼兒的個性得以釋放:有的活潑好動,喜形于色;有的內向倔強,含而不露;有的天真可愛,有的大方文靜……,教師通過結構游戲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幼兒的個性特點,并貫徹《綱要》中“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的要求。
在結構游戲中,“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游戲在幼兒教育領域中,從來就不是純粹的‘自然’活動,而是負載著一定的教育理念的教育活動”,在這種“教育活動”中,教師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并加以適時的引導,可以有效的促進幼兒綜合能力的提高。
(一)通過操作多種材料培養幼兒的學習探索能力。
結構游戲的材料除了幼兒常用的積木、插塑以外,還包括沙、水、雪等自然材料。在結構游戲過程中,教師利用操作材料有計劃的“更新”,可以激發幼兒的學習探索欲望,從而提高幼兒的學習能力。
我在組織幼兒進行結構游戲時,有選擇的為幼兒提供材料,盡量體現材料的新奇性,并從幼兒興趣出發,為幼兒提供了雪花插片、管狀插塑、沙、橡皮泥,還有雪糕棒等材料。“新”的材料刺激了幼兒的求知欲望,他們很渴望能盡快的構建出好的作品。這時,我并沒有一味的教給幼兒拼插技能,而是采用了“授之以漁”的方法,為幼兒演示1-2種玩法后,鼓勵幼兒動手嘗試拼插,在不斷的失敗——成功的過程中,幼兒體驗了發現的樂趣,享受了成功的喜悅,也提高了學習探索能力。
(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幼兒合作能力。
合作是人們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進行的協調行動。它不僅是幼兒有效探索、學習不可缺少的條件,也是現代人才尤為需要的基本素質。在結構游戲中有意識地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可以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在組織結構游戲時,我總是把“商量怎么玩”的機會留給孩子,讓孩子們在商討之后確定游戲主題。接下來幼兒之間就開始進行分工,這時,往往會出現很大的分歧,我就引導孩子們商討各自意見的好處與不足,然后確定方案。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漸漸發現每個人的想法都有好的地方,如果把好的想法合在一起就是一個更好的主意了。
幼兒在構建過程中發現問題時,引導幼兒為解決問題一起協商、互助,可幫助幼兒更好的學會合作。如在一次搭建橋的活動中,有一組幼兒搭的橋不穩固,失敗了兩次,我發現后,便引導孩子一起來找原因,結果發現是做橋墩的薯片筒不穩,怎樣才能解決呢?我把“難題”甩給了孩子們,然后自己遠遠的觀察:解夢柯提議用幾個長方形的積木摞起來試一試,孩子們一起動手換上了積木,這下橋穩了。這時孫文佳又提議:我們試試在薯片筒里裝上一些積木能不能站穩呢?大家又動起手來,這次也成功了,孩子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嘗到了合作的“甜頭”,提高了合作能力。
(三)在結構游戲的環境中發展幼兒語言能力。
“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的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在結構游戲過程中,可以為幼兒創設很多這樣的環境,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