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7-10 14:12:21
剛入園的小班幼兒常規意識、自我管理能力、堅持性、從一性等方面都比較弱,他們好動隨性、坐不住、手里總愛拿著東西等等,這些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對游戲常規遵守的能力,在小班我們常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景:幼兒搶著玩好玩的游戲、在這個區玩了一會又跑到另外一個區了、游戲了幾天就又對物品收拾和擺放不清楚了、玩具材料混放亂放……幼兒游戲雖自主了,但幼兒在游戲中自由、散漫等不好的習慣也養成了,教師的管理與指導也困難了。那么,在區角活動中,如何才能既體現幼兒自主,又利于教師的指導,從而促進幼兒更好的發展呢?為了盡早培養幼兒的區域常規,促進幼兒更好的發展,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
一、培養幼兒的區域意識是引導幼兒自主游戲的第一步。
教師在指導幼兒進行區域游戲的時候,大多關注的是游戲的內容,而很少會引導幼兒去認識并記住區域的名稱。小班幼兒尚未建立區域活動的意識,常常不知道自己是在哪個區里玩、不懂從一而終在一個區域里完成活動而是到處亂竄。所謂“知其然,才知其所以然”,因此,要培養幼兒的區域意識第一步是讓幼兒知道自己的班級有哪些區域,每個區域可以玩什么,只有這樣幼兒才能根據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選擇喜歡的區域玩,才能建立“材料對應區域歸位”的意識,從而避免盲目參與、材料管理混亂的局面。
二、建立適宜的區域常規是幼兒順利活動的前提。
活動區活動是以個性化學習為前提,幼兒自主活動的過程,而教師要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指導,以間接指導為主,把握好時機與分寸,盡量避免直接的指導干預。區域的空間是相對獨立的,活動的人數、內容的玩法和材料的使用有一定的要求——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區域常規,但建立區域活動的常規卻是教師的重要指導內容,如果沒有一些規則的約束,就會放任幼兒,易養成—些不好的習慣,特別是小班幼兒,已有初步的規則意識、注意力時間逐漸增長、有交往愿望、會簡單整理玩具,這些年齡特點決定小班建立良好的活動常規成為可能,但這個時期幼兒的自制力還不強,規則意識不穩定、缺乏任務意識、目標意識,那么如何有效建立區域活動常規呢?為此我做了如下嘗試:
區域常規的建立首先要制定出區角規則,其次再落實到幼兒的遵守。區域規則又不是單純從區域角度設定,它是對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行為的約束和規范要求,既是適用于幼兒又需要他們遵守,因此還要從幼兒角度考慮,才易于幼兒理解和遵守。
1.新設一個區域的同時與幼兒一起制定規則。當我們新設一個區域,教師把幼兒第一次參與的情況錄下來,然后通過播放視頻的方式回放幼兒在沒有規則的情況下的區域活動,通過交流講解,讓幼兒明白活動中哪里不好?為什么?我們可以怎么做?在和幼兒交流得出每一條結論的同時,教師就用幼兒容易理解且又看得懂的符號畫出來,逐步形成規則條約。如:畫眼睛——表示看,嘴巴上畫×——表示安靜,畫上小貓再加上一只小手——表示輕輕拿、輕輕放等等,人數的規定可以用貼紙小人表示,另外對物品的收拾,我們采用在櫥柜內貼上物品的照片,使幼兒能夠找到對應位置放好。這樣一則條約就會在幼兒參與、理解的基礎上制定出來。
2.對新設區域不能認為制定了規則就萬事大吉了,還必須把規則落實到幼兒的行動中,因此,教師要在至少一個星期以上的時間內,都要蹲點新區域,觀察幼兒遵守區域規則的活動情況,了解幼兒對材料的取放、使用、行為等方面能不能完成提出要求,在評價環節及時進行講評和調整,通過每次游戲的不斷強化,使幼兒在游戲中的行為有序,形成了良好游戲行為和習慣,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幼兒的常規。
3. 耐心說教,形成規則意識。教師的反復提醒與及時教育也很有必要。在游戲過程中,隨時對幼兒遵守游戲規則的行為加以強化,對表現突出的孩子給予獎勵“老師抱抱”,對有進步的幼兒及時口頭表揚等等,對表現欠佳的孩子要及時提醒,從而讓孩子逐步加深印象,形成規則意識。教師在講道理時要注意把握兩點:第一,要明確觀點,不能含糊其詞。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一定要讓孩子認識清楚;第二,講時要具體,耐心解釋、說明,讓孩子明確理會。通過不斷的強化,不斷地累積,結合嚴格的要求,讓幼兒做到持之以恒。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幼兒基本上能自覺遵守游戲規則,物品用后會放歸原處,養成了自主自律的能力,保證了活動區的正常秩序。
三、教師指導策略得當是促進幼兒規則意識形成的有效手段。
我采用了一些指導策略來指導幼兒養成規則意識并執行規則、遵守規則。
1.模糊處理策略。所謂模糊處理策略就是指教師在游戲指導的過程中,對才出現的一些問題故意避而不答,或者答而不全,給幼兒解決問題留下“空白”,充分發揮幼兒主動性。在充分了解我班幼兒的基礎上,我選擇性地使用模糊指導策略。一方面將游戲進行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拋給幼兒,和幼兒共同討論概括,找出重點問題,重點解決。另一方面在游戲過程中或評價時,采取引申式的提問策略,層層啟發,找出問題的根本所在。第三在對游戲規則產生爭議的時候,幼兒可以展開討論,作為教師則是將幼兒間達成的較為統一的意見加以概括,實施到下一輪的游戲中,再發現問題,采取相應的策略解決。模糊處理策略可以給幼兒解決問題提供更多的空間和機會,能培養幼兒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他們可以充分的表達自己的意見,教師并不對幼兒討論的結果做對或錯的評判,而是加以引導,支持實施在第二輪的游戲中,加以檢驗,可行的保留,不可行的再討論,以此反復。幼兒就在這種環境中,執行規則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隱性指導策略。研究表明,在隱性指導下,幼兒在游戲中的交往更積極,能更好的遵守游戲規則,并能創造性地表現。將幼兒在游戲中發生的問題用筆錄或多媒體(攝像機、照相機等)形式記錄下來,無形中就使得幼兒成為被關注的對象,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更愿意表達自己的想法,更愿意與其他孩子進行交往,年齡大的孩子更愿意協商合作完成一些游戲等等,在游戲中主體性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另外,游戲區域的布置也為教師隱性指導做出了貢獻。游戲區域的布置應該是相對開放的,應該是方便幼兒間交往的,多數游戲應在幼兒目光所及范圍內,這樣從直觀上支持了幼兒交往,也從隱性上促進了教師對游戲的指導。只有交往產生了,矛盾和問題才會產生,才為幼兒交往、問題解決、游戲合作等各方面提供可能。所以,游戲區域的合理劃分是教師對游戲隱性指導的一個方面。
總而言之,作為教師要善于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并指導幼兒游戲,要給予孩子較大的自主權,自愿選擇,自主展開,自由討論,應從幼兒的角度去觀察,以角色的身份加入,然后作針對性指導,從而幫助幼兒實現自己的目標,促進幼兒的發展。(幼教教研室謝琳責編)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