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7-09 13:57:44
【內容摘要】文章從中國繪畫中場景空間的優勢特征出發,從視知覺特征、開發視覺教育資源中的民族文化素材,以及論證中國畫的空間構建在智能培養、人文感知、創新創意等方面的啟示,探討視覺教育中的空間建構。
【關鍵詞】視覺空間智能;文法;建構
當視覺圖像以數字時代的“光速”挺進并彌漫于社會生活和個體生命的各個方面時,直播、電影、廣告、游戲、手機視頻、電視等圖像文化已經成為社會現實的一種普遍存在。由于時代與主體信息感知的科學性,視覺形象成為美術學科以及總體核心素養的基礎。中國文化、理論、制度自信的意識形態導向賦予中國傳統繪畫的解讀與教育以時代性特征和前所未有的挑戰。
一、中國畫中獨特的時空觀所造就的視覺流動性
與西方的原子甚至量子實體宇宙觀相比,中國文化中的宇宙是指一個氣化流行的本然自生。《莊子?達生》中曰:“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萬物作為有機整體,處于“道”的和諧運動中。天、地、人三者在一個沒有造物主、上帝、終極因、絕對超越意志的整體中,相互依存、相互排斥,從而構成陰陽相成、虛實相生的周而復始,即所謂“一”。《國語?鄭語》中有“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論述,同一并非完全的一致和靜止的一致,而是矛盾運動的同一。在這一系統中,時間與空間不能分割。中國傳統文化表現為多元發展,中心堅實、地域多樣的地理特征在特定文化語境中演變為環繞中央的五色、五味等五方世界。這一宇宙觀直接影響中國傳統的審美觀,形成在文學、繪畫、音樂中神、情、氣、韻等品評標準。這一品評標準源自農耕文明形成的一種與自然合一的延續式感官體驗,不同于西方集中的空間思維的游移式視覺思維。觀照世界的原點不同,決定了審美時空的文明差異。英國美學家E.H.貢布里希曾說:“埃及人畫他們知道確實存在的東西,希臘人畫他們看見的東西。”歐洲繪畫因原點的不動,產生了焦點透視,而中國繪畫中由內而外的流動轉化過程形成了“山景步步移”的散點透視。靜物布置以點狀跳躍散落在畫面空間中,表現出同“線性透視”相異的扭曲和偏離,而畫幅結構的空間進程在功能上與空間的扭曲又影響了時間的進程。由于空間的扭曲,時間的運動也隨之放慢。因此,中國繪畫模糊了西方以空間并列和時間承續定義的詩畫分界。英國美學家羅杰?弗萊認為,這種流動的持續主要表現在線條的律動中。弗萊用他者之眼看到了中國繪畫的精髓,飽游飫看的自由狀態正是中國先哲所體認的生命流行律動的審美境界。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