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7-06 11:22:32
我們多了解一些心理學知識,對于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和平時對孩子進行教育都是很有益處的。讓我們關注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的分析。
心與身的關系問題是一個古老的哲學問題,也是現代健康教育必須明確的一個基本的觀念問題。早在公元前三百年前后,我國古代唯物主義思想家荀子就在《天論》中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唯物主義觀點,成為我國中醫理論“形神合一”學說的指導思想之一。我國中醫理論認為:“形者神之體,神者形之用;無神則形不可活,無形則神無以生。”其中神是形體的主宰者。對此,我國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也早有論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說明人的心身活動都是在心神的統攝和協調之下進行的。
這表明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古代思想家和醫學家即已明確地認識到,心與身是統一體,兩者互相影響,而心又是主導方面。事實表明,對于外界環境因素的刺激,人的心與身是作為一個整體來反應的,因而在研究健康和健康教育時,就要充分注意心與身兩個方面,不能只注意一個方面而忽視另一個方面。因為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聯系、相互制約、交互影響著的。
例如在人體內分泌系統中,甲狀腺的生理功能是分泌甲狀腺素,調節機體的新陳代謝,如果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素分泌過多,新陳代謝加速,就會引起個體產生緊張性心理反應,如情緒易激動,注意分散,焦慮不安,甚至產生妄想和幻覺;相反,甲狀腺素分泌不足,代謝作用減慢,個體心理的智能活動就會減慢,反應遲滯,記憶減退,思維緩慢,常會出現悲觀、抑郁等消極否定性的心理狀態。這表明生理功能的異常變化會引起心理功能降低或紊亂。反之亦然,心境不良也會導致生理病變。比如,一個人如果長期處于緊張、焦慮、憂愁和憤懣的心境狀態,就會導致食欲減退,胃酸分泌增多,胃壁充血,胃黏膜出現延展,使充血部位變得單薄,保護胃壁的作用降低,使胃壁經常處于胃酸的侵蝕之中,久而久之就會導致胃炎、胃腸潰瘍等消化性疾病。心身醫學研究表明,任何生理病變,都有可能引起心態消極變化,出現抑郁、悲觀、焦慮、恐懼甚至絕望等消極心態,嚴重者可能出現各種形式的伴發性精神障礙。
相反,任何過分的心理反應或異常的心態變化,也有可能導致生理病變,即心因性疾病。因而在任何形式的健康教育中,既要重視生理健康教育,更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兩者不可偏廢?傊】档谋举|就在于和諧。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