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糖糖網 2018-06-22 13:51:40
導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然而,當興趣被誤解成了特長培養的必經之路時,孩子們也就“被興趣”了。家長們往往過行看重“特長”的培養,而報所謂的“興趣”班,結果走進了誤區,導致很多孩子都“被興趣”了,他們在父母的安排之下走進所謂的“興趣班”,度過壓力山大的童年。
1.不重過程,只看結果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父母們也會支持孩子的興趣愛好,但更多的時候父母們只關注孩子進了興趣班之后的結果,而不關心孩子在興趣班是否學得很開心,是否認識了很多朋友。
孩子學琴才幾天,媽媽就問孩子能彈哪些曲子。媽媽們可知道,學琴兩三年都不一定能彈哪些曲子。孩子有興趣愛好,家長又支持的話,家長們最好自己也做做功課,知道學習的過程,這樣也就不會只看結果,給孩子太多的壓力。
2.沒有周末的親子時間
因為周末孩子要上興趣班,每周一放學,父母就在學校門口等著接孩子去興趣班,學習了一周孩子真的很想跟父母在一起,去田野放放風箏,去公園玩一下,去動物園看看小動物,好好放松,好好休息一下。
家長們可不這么想,既然報了興趣班就要好好學,不多練習怎么能成功呢?有的孩子,周六要練四個小時的琴,周日還要練四個小時,一個美好的周末就枯坐在鋼琴前彈奏,童年沒有任何快樂可言。難怪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感情越來越淡,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親子在一起的時間吶!
3.強加自己的理想在孩子身上
因為家庭、環境等種種原因,有些父母在自己身上沒有實現的理想就強加在孩子身上,比如父母當年想做個畫家,可卻意外地成了醫生,于是他們不斷反復提醒孩子要學畫,孩子的興趣愛好是畫畫,不管孩子喜歡不喜歡,有沒有興趣,孩子也就“被興趣”了。
其實家長可以設想一下,如果要你自己做一件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并且還要每天或是每周重復做,那將是一件多么令人難受的事,在對孩子的興趣培養上,父母不妨試試換位思考。
4.執著與興趣班,忽略生活中的學習
很多時候家長把目光全集中在了興趣班和課堂學習之上,忽略了生活之中無處不在的學問和知識,社會是一所無名卻實用的大學,孩子每天多與人溝通交流,多實踐生活,有自己的思維空間和創意空間,學會獨立,學會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這些也都是學習。父母不必過于執著孩子的課堂學習和興趣班學習,生活中需要學的東西也很多,甚至比課堂學習更重要。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