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侯虹斌 作者:侯虹斌 2018-06-22 09:51:41
這種競爭力,如何超越那兩所重點中學的高手如云呢?
就要升高三了,我還很發愁。我的理想呢?不能這樣下去了,我得自己想辦法突破。
一個人如果從來沒有成功過(或大或小),沒有試過達成自己的目標,很難有發自內心的快樂和滿足。可能我就一輩子畏葸不前了。
高三開學前的模擬考,我雖然是班里的總分第一名,但基本上沒有領先多少,以這個成績,我大概只能考個大專吧。
——不過,經過努力,一個半月之后的考試,我的六門成績總分,已比第二名高出一百分以上;這種領先的差距保持了一年。最后高考成績出來了,我比重點大學分數線高出近一百分,在全市里排名第四,超過了我自己的期待。
這些小故事不值得拿出來說,我也從來不提。但這些年來,每逢我遇到挫折、陷入困境時,我都會默默地回想,當初我是怎么樣迅速地完成自我重塑的,我能從中吸取什么新的動力。
如果十多歲的時候,我都可以,現在還有什么能難倒我的?
前段時間,我有在看心理學家武志紅的《巨嬰國》,我記得他在里面談到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能力并非來自神來之筆。
“能力來自你與相關事物建立了深度關系,而不是其他,特別不是因為你太牛逼。
建立深度關系的關鍵是投放,經由時間與精力的累計,你與這一事物的關系日益深厚,你逐漸掌握了它,與它相遇,而能力是你的存在與它的存在相遇的副產品。”
簡單地來說,就是,你的能力并非由你主觀上的“努力了”“想努力”而決定;也不是你的“學習狀態”好不好;而是,由你最終掌握了多少知識而決定。
這個,靠的不是毅力或者意志,而是,動腦子。
這也是為什么大家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成績一般的時候我每天學習到十一二點,成績好的時候我也每天學習到十一二點,但效果卻大不相同的緣故。
03
其實,動腦子,大概比花時間、花體力這件事情更重要。我每天在上學放學、騎車回家的路上,只在想一件事:如何優化我的學習效率?
不是想做題,而是想,如何把時間合理排序,哪一份學習資料最合適自己,如何更新最新高考信息。每周,我會排出一個時間表,精確到分鐘。而且,嚴格執行。
每個月我會重新復盤,哪些方面有明顯進步,哪門課的弱點仍在;再排出新的學習重點,作出新規劃。
那一年時間里,我處于一種亢奮狀態,真真切切地感覺自己的知識水平、學習能力、思維方式在飛躍。不僅體現在成績上,更體現在我的自律、自我規劃、自我成長上。
把自己刷新成為一個全新的人,這種感覺很美妙。
還有一個小細節;每晚到了十一點多,就是我最累最困的時候;但對面街道小樓有扇窗戶始終有燈在亮著。我隱約記得這棟樓里有一位重點中學的高三學生;我就想,我不能輸給他,我要堅持!
回想起來,這段歷史是苦,但自我成長帶來的滿足和快樂卻很難比擬。所以,父母也別太擔心孩子在學習上的“苦”,它是有價值的。
就像盧梭的名著《愛彌兒》所說的,“植物通過耕耘獲得改善,而人類則是通過教育獲得進步。”進步的本身,就已經是一種獎勵了,令人愉悅。
我的爸媽沒有辦法直接在學習上幫我;學習知識畢竟只是孩子自己的事。他們只是擔心我太勞累,經常提醒我休息,注意身體。我沒空生病,一年高強度的緊張和壓力,還是活蹦亂跳的,就是有他們當我的后援。
我母親特別會做菜,講究養生。那段時間,她給我買了很多核桃,紅棗,說要補腦;還隔一段時間就給我做清燉豬腦,也是為了補腦。
當然,我更喜歡的喝的,是每天一早一晚各一小支的太陽神口服液。帶點清甜,小小的一支玻璃管,哧溜一下喝完了,然后迎著晨光開門去上學;晚上疲憊得要睡著了,再來一小支,心滿意足,繼續伏案。
這么多年過去了,我還是記得每天都會定時放在我的書桌上的那一小支太陽神。仿佛是我疲憊和脆弱時的強心針。
上周看到太陽神在征集“我和太陽神的故事”,這一段難忘的回憶就這么浮現出來,“當太陽升起的時候,我們的愛天長地久”,這首太陽神廣告歌我還記得;想把這種動力一直保持下去,在我今后的歲月里。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