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亞美中心CNU 2018-06-09 14:58:26
表現什么,是兒童美術活動的靈魂,是 “如何表現”的依歸,也是兒童的美術魅力之根源。因為它直接反映出兒童經驗范圍、 思想程度、情感狀況、發展水平,是他們所感、所知和所想的直觀呈現。在此方面,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一般化和概念化,在一些兒童的作品中,鮮見觀察的獨到、思想的奇異、情感的獨特、經驗的偏僻。
在以一次“關懷”為主題的美術活動中,大量的作品描繪扶著盲人過馬路、給媽媽洗腳、小鳥的家園等情節,這是典型的一般化、概念化。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兒童自己的認識局限,還是成人的命題結果?值得深究。而針對“關懷”這一主題,有的兒童卻能畫出工地上農民工吃飯的情境,有的兒童也能畫出街頭被竊井蓋后的空井,這樣的表現才顯現出獨異性。
如何做到表現內容的獨異性呢?可以參考的建議是:喚醒兒童的體驗,豐富兒童的經驗。其方法可以是講故事、討論、進行角色扮演、 觀看視頻、參觀游覽、親為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幫助學生打開全部感官,使得他們觸動情感,揭開記憶,讓身心保持一種開放的狀態。在這樣一些狀態中,努力將知識與經驗內在化。知識與經驗是可以通過語言和文字加以傳播,并強加給兒童訴諸記憶;但此舉因為不能喚起兒童的內在情感而只能成其外在的知識與經驗。這種外在的知識和經驗既不能長久,也不能促進兒童情感的發展,即便作為表現的內容也只能是表淺的。讓兒童背誦李白的《靜夜思》是輕而易舉的事,但讓他們產生內在的理解,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們獲得體驗。我設想了一個情境:中秋節的前一個月帶一群兒童西行旅游。在中秋節的晚上,當大家一起坐在西部沙漠上望著空中一輪皎潔的明月、聽到聲情并茂地朗誦 《靜夜思》時,會發生什么?我問兒童,他們說:“我們會哭。”只有在這種情境中, 他們才真正理解了《靜夜思》表達的孤獨、 思念的情感。可見,體驗是知識和經驗內在化的重要途徑。這也啟發我們,給兒童的任何指導最好經過學生的心靈,并由他們有意識地、主動地發揮出來。雖然通過外在的方式也能獲得一些效果,但那只能是表面的和短效的。
總之,任何教育理想都是基于人們對希望受教育者“應該是怎樣”這樣的問題生成的。我們對教育現狀的滿意與否,都是來源于我們對它們之間吻合度的判斷。同樣, 我們對當下兒童美術教育的滿意與否也是來源于不同的兒童觀。根據現代兒童觀,我們對兒童美術教育的現狀加以判斷,有滿意之處,也有不滿意之處。滿意出處應當堅持, 不滿之處需要改進。基于現代兒童觀的兒童美術教育事業才能在穩健前行。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