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18-06-04 11:04:54
成語解釋:
囫圇:整個兒;完整的。指不加咀嚼;把棗子整個吞下去。比喻學習時生吞活剝;缺乏思考;籠統地含糊地吸收知識。
成語出處:宋 圓悟禪師《碧巖錄》:“若是知有底人,細嚼慢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圇吞個棗。”
成語繁體:囫圇吞棗
成語簡拼:HLTZ
成語注音:ㄏㄨˊ ㄌㄨㄣˊ ㄊㄨㄣ ㄗㄠˇ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用法:囫圇吞棗偏正式;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貶義,形容讀書不認真。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正音:囫,不能讀作“wù”。
成語辨形:棗,不能寫作“束”。
成語辨析:囫圇吞棗和“生吞活剝”;都可比喻在學習上食而不化。不同在于:①囫圇吞棗偏重指作學問不求甚解;“生吞活剝”偏重指生搬硬套。②“生吞活剝”還可形容吃東西時的狀態;囫圇吞棗不能。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