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吉林市婦幼健康服務 2018-06-03 10:00:17
我國歷史上曾有過長期缺衣少食的階段,因此營養缺乏的陰影籠罩了好幾代人。
但到了生活水平較好的今天,有些人仍會對營養缺乏恐慌,尤其是有些人熱衷于檢測兒童體內微量元素水平。
例如有些家長認為枕禿的孩子就是缺鈣,可能就會去給孩子查「血鈣」;還有家長些認為孩子不愛吃飯就是缺鋅,可能會去給孩子查「血鋅」等等。微量元素檢測真的那么有用嗎?
什么是微量元素?
一般來說,凡是占人體總重量的萬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如鐵、鋅、銅、錳、鉻、硒、鉬、鈷、氟等,稱為微量元素。
1990 年國際權威醫學機構重新界定了「微量元素」的范圍,并按其生物學的作用分成三類:
人體必需微量元素,共 8 種,包括碘、 鋅、硒、銅、鉬、鉻、鈷、鐵。
人體可能必需的元素,共 5 種,包括錳、硅、硼、釩、鎳。
具有潛在的毒性,但在低劑量時可能具有人體必需功能的元素,共 7 種,包括氟、鉛、鎘、汞、砷、鋁、錫。
當人體內某些微量元素的含量異常便會導致疾病,例如缺鐵會導致貧血,缺鋅會影響食欲,攝入過量氟元素會引起氟斑牙等等。
微量元素檢測尚不完善
要了解體內的微量元素是否正常,自然是想到要做檢驗。以頭發、血液為標本進行微量元素的檢測,大家也耳熟能詳。
一般醫療機構可以檢測的微量元素是:鈣、鐵、鋅、銅、鉛。那么常見的檢查方法能否正確評估這些微量元素的水平?
頭發檢查
頭發生長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頭發中檢測到的微量元素只能反映人體幾周前的情況。
另外頭發標本容易受到空氣污染等其他多種因素影響而導致結果不準確,所以其臨床價值很有限,目前已很少使用。
血液檢查
利用特殊儀器來檢測血液標本,基本能反映血液中的微量元素值。但這個數值并不能作為絕對的參考標準,因為微量元素不是只存在在血液中,有的在血液中含量很少,甚至檢測不到;另外孩子的飲食習慣、吃下食物的種類、是否患有疾病等因素都會影響檢測結果。
微量元素檢測不應成為常規體檢項目
目前國際上對于微量元素的檢測并沒有明確統一的標準,微量元素檢測結果只能作為醫生的參考之一。
在臨床應用上,僅僅在患者有癥狀,醫生懷疑有問題時才會進行微量元素檢測,而不是作為體檢項目全面開展,并且人體內的微量元素含量是一個動態水平,僅憑一次微量元素檢測不能做出科學判斷。
事實上,很多微量元素異常的確診不能只看單一的檢測結果,還要結合一些間接的指標來判斷。例如判斷孩子是否缺鈣要結合體內維生素 D 活性物質的含量來看,判斷孩子是否缺鐵要參考血紅蛋白和血清鐵蛋白的含量的數值,判斷孩子是否缺鋅需要了解補鋅以后血液中鋅元素的變化幅度等等。
對于膳食合理、營養均衡、生長發育正常的兒童來講,不必進行常規檢測微量元素。對于有相關病史和臨床表現的兒童,才可考慮采血檢測微量元素,以便輔助診斷。
其實國家衛計委早在 2013 年 10 月 30 日就已發出通知,規范了微量元素檢查的流程,限定了微量元素檢查的適用條件。如非診斷治療需要,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不得針對兒童開展微量元素檢測,且不宜將微量元素檢測作為嬰幼兒體檢的普查項目。
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了解微量元素檢測的意義,規范使用微量元素檢測,合理解讀化驗結果,從而造福孩子。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