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父母每日必讀 2018-05-21 12:42:20
另一方面,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他的一切都在嘗試與成長的階段,多加寬容,注重引導,不正是我們都需要的嗎?而如果,孩子并不喜歡與信任你,你說的一切都很難湊效。
06
自然懲罰法則 讓孩子自己承擔過錯
在教育孩子上,父母更應該做出榜樣。
爸爸因來了客人,與客人倚著門聊起天來,這天的風很大,門幾次被風吹天,埃迪的作業本被吹得嘩嘩響。
門再一次被吹開的時候,埃迪猛地把門關上。而這時,外面傳來爸爸的痛苦聲。滿臉怒氣的爸爸對著驚恐的埃迪,舉起的手就要打下去了。而爸爸終于沒打下去。
事后,爸爸對埃迪說:是我把手放在門的夾縫里,錯誤在我,為什么要打你呢。
教育,不光是口頭說教,言傳身教,影響不可謂不大。當埃迪長大后,他回憶,是爸爸告訴我,人要為自己的錯誤負責,而不是遷怒于人。
07
羅森塔爾效應 對孩子進行積極期望
羅森塔爾是20世紀美國的心理學家,皮格馬翁是古希臘神話的主角。這個效應,指的是一個積極的期望帶來積極的結果的效應。
在皮格馬翁神話里,他是賽甫路斯的國王,也是位雕像家。他愛上了自己的一尊美女雕像,他期待她能接受他的愛。他那執著的愛,感動了愛神,于是雕像活了,成了國王的妻子。于是有了今天的賽甫路斯人。
神話終歸博人一笑。而羅森塔爾的試驗,卻得出了這個效應。他對兩組隨意組合的學生分別給予積極和消極的評價,后來,果真就是那樣的積極或消極的結果。積極的期望,其實就是一種外界的支持。
在人的心目中,家人、朋友是這種支持力量的核心,家人、朋友的期望支持也更有塑造力。在你挫折的時候,無論是孩子,還是我們成人,對這種力量都非常期待。
反過來,缺少這種積極的期望與支持,他就變得消極,或者在挫折后一撅不振。
08
尊重法則 心靈的成長需要尊重
自尊是人生要學的第一個原則。
在一個老師的課堂里,老師拿出一本著名漫畫家的書,告訴孩子們這本書里的故事,也叫孩子們自己講一個故事,并讓他們畫出來。
雖然孩子們的故事很不成故事,畫的也不成樣,老師還是很認真地記下來,并將記下的故事跟畫裝在一起。
他告訴大家,這是你們寫的第一本書,現在你們小,以后長大了,就能寫出好的書來,也會成為偉大的人物。
要讓孩子真正長大成人,就應該讓孩子從小就“站著”,而不是“趴著”去仰視那些大人物。這種對等的方式,可以讓孩子有一個自信和健全的人格。
尊重孩子,把他看作一個獨立的人,尊重他的隱私,尊重他的選擇,尊重他的朋友,常跟他交流,多加尊重,合理引導,他就會得到更好的成長。
因而,當我們看到有大人在某些公園地鐵售票處為孩子爭著要少錢減票的時候,我們知道,你省下的僅僅是錢而已。
09
延遲滿足主義 從小培養孩子的耐心
人有無耐心,表現出兩個方向。一個是想要什么就要什么;另一個是能夠等到自己需要的東西到來。這中間區別就在于,一個不等,一個可以等。這個等,就是耐心。
克制是可以培養的,個人建議自己一個人難做到,應該兩人配合可多人配合去實現。有一個“三分鐘游戲”。孩子不喜歡讀書,只喜歡玩游戲、看電視。爸爸找來一個仿古的沙漏,而孩子非常想玩這個沙漏。
爸爸跟他約定:這個漏斗是古時的計時器,沙子漏完正好是三分鐘,咱們一起看故事書,三分鐘一到,你就去玩吧。
開始幾次,孩子根本沒看書,而是盯著沙漏看,等沙子漏完就去玩了;但爸爸并不氣餒,多次之后,孩子慢慢的把視線轉到書上來。再多次,孩子被書中的內容吸引了,要求延長時間,但爸爸堅持只看三分鐘。很多次后,孩子就主動去看書去了。
三分鐘,正是適合孩子的注意力的特點,三分鐘之后,就打住,要經過很多次培養,形成習慣,這樣,孩子就能做到在一定時間內專注于一件事物了。
家長的恒心和耐心也得到了考驗。
10
感覺剝奪 讓孩子自己去品嘗生活的滋味
心理學家發現:感覺是人最基本的心理現像,通過感覺我們才能獲得外界的信息,才能適應環境求得生存。
大腦的發育、人的成長、成熟是建立在與外界環境是智力和情緒等心理因素發展的必要條件,我們應該讓孩子積極感受豐富多彩的外界環境,從環境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和信息。
很多家長怕孩子吃苦受到危險,把孩子放在較好的環境里,這樣孩子不僅會眼界狹小、心胸狹隘,而且因為缺少很多社會實踐,對未來多變的社會環境將難以適應。
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常常扮演著救火隊員,但你卻不知道,父母永無完法代替孩子經歷人生,我們需要做他們的引導者。
我們讓孩子參與到家庭工作里來,讓他們自己打掃衛生、整理床鋪,或更多他們可以去做或愿意去做的事情,我們就讓一個觀眾,看著他們自己成長。
教育孩子絕對不可簡單粗暴,要講究科學的方法,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一定要掌握正確的方向,這樣才能起到預期的效果。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