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每周微課 2018-05-11 12:55:09
我曾特意關注過一年級孩子書包的分量,說實話,挺重的!再翻開一年級的課本,相對于孩子入學就讀的年齡來說,內容很簡單,但是如果在上學前家長沒有做過任何的準備和鋪墊,對于孩子來說還是挺大的挑戰:
如語文,要求聽、說、讀、寫四步同會(國家教育部門對幼兒園識字教學一直是反對甚至是禁止的);如數學,課本從頭翻到尾,都是大段大段的文字及應用題……
從幼兒園的自由自在、沒有壓力,到上學之后種種規定和學習任務,孩子不管從心理上還是從習慣上都需要經過一個適應的階段,而大多數孩子是從幼兒園大班畢業就直接入讀小學,根本沒有一個適應、緩沖的過程。
孩子為什么上了學就“厭學”,與“幼小銜接”沒有做好大有關系,國家應該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及普遍性,正在大力倡導做好“家幼銜接”及“幼小銜接”工作。
上學伊始沒有建立好規則
我們都知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很多家長就是沒有開好頭,打好底。從上學的第一天起,就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做作業的各種良好習慣,制定好寫作業的規則,必須每天按時完成,不能邊玩邊寫、不能拖拉、磨蹭……
就像培養孩子吃飯的習慣一樣,讓孩子知道吃飯是自己的事情,到了時間不吃,就把碗筷收掉,沒人追沒人喂,兩餐之間也沒有零食,這頓不吃,一定要等到下次開餐,讓孩子體驗并領悟到吃飯就是這樣的規矩。寫作業也是同樣的道理,一開始把規則制定好,每天堅持,大人不妥協,讓孩子知道做作業是自己的事情,沒人催、沒人強迫,沒人陪,不做作業,后果自己承擔。如果不良習慣已經養成了,改正就要經過一番艱苦卓越的斗爭了。
不當的做法抹殺了孩子對“作業”的興趣
孩子做作業,我們大人通常的做法是:命令、嘮叨、陪、哄、勸、罵……輪番上陣,可謂“用心良苦”,然而結果卻事與愿違。
家家長最經常說的話是:“就知道玩,作業寫完了沒有?”“你給我寫作業去!”“寫不完作業,別睡覺、別吃飯!”“你打算氣死我,磨磨蹭蹭、拖拖拉拉……”相信在寫作業問題上,這樣的話我們說了不知道多少遍,記不清跟孩子“斗爭”了多少回?其實正是這樣的態度,才讓孩子對“作業”那么反感甚至“深惡痛絕”!
換換位思考一下,一個人做一件事情,如果每次得到的總是不好的感受,那么他對這件事情還會感興趣嗎?如果每天都要不斷地重復這種不好的感受,忍受這件事情所帶來的痛苦,如被監督、訓斥、數落甚至是語言暴力……他還會愛上這件事情嗎?
一般的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如果某種食物一次吃得過多,或者在一段時期內天天被強迫吃這種食物,就會對該食物產生反感,甚至一提起來就反胃,這就是老百姓所說的“傷食了”。同理,過多的嘮叨、限制、強制,辱罵也會讓孩子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大傷。
過分的關注、經常的嘮叨,會讓孩子對寫作業產生逆反和厭煩心理,孩子的熱情及興趣、就在家長過分關注下給破壞掉了。在學習上,習慣比分數重要;興趣比知識重要!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