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麥迪格國際眼視光中心 2018-05-08 12:03:45
父母反映最多的問題就是是:“我就不明白孩子為啥做什么事情都那么拖沓!”或“我的孩子實在是太任性了。”其實歸其根本就是父母對于孩子進行快節奏的教育,渴望孩子早日成才導致的。
現代的社會是快節奏的社會,我們快節奏的去趕公交車,我們快節奏的去趕項目,我們快節奏的去解決吃飯問題,以至于使我們將快節奏帶去做任何事情,但很多時候快節奏的生活態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把快節奏的生活狀態帶去教育孩子,卻忘記了教育孩子要“慢、細”,因為教育是父母一生的事業。
其實,兒童所有的行為問題,不管是好的壞的都是孩子對我們父母行為方式反應。不民主的父母,孩子就會想著如何去反抗。而拖沓和任性是孩子反抗父母的軟硬兩種形式。“拖沓”是做事情拖拉、沒效率,“任性”是不聽別人意見、執拗。看起來這兩者有明顯區別,但這兩種現象有著相關性,即任性與拖沓是反映同一種教育方式下的兩個不同側面。
拖沓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較“軟性”的對抗,而任性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較“生硬”的對抗。看似只表現了其中之一問題的孩子身上,同時也隱含著另一種問題的性質。
就是說看起來很拖沓的孩子,其實是在用拖沓的手段,說明他的任性:不想按你說的那樣做!很任性的孩子,總要以某種或多種方式來表達他的這種執拗個性:要么不等父母話說完,他扭頭就走;要么就是你說你的,我拖拉我的;要么就發脾氣;要么就是不吭聲……因此說,孩子的拖沓就是他的任性,孩子的任性可以用拖沓來表現。
孩子的問題往往隱藏著他們真實的擔憂、憤怒、失望、傷心等。孩子的心理和情緒狀態,主要是依靠行為語言來表達。
總表現得拖沓或任性的孩子,其內心是無助的,情緒是不愉快的:他這種行為背后的無意識語言在說“我斗不過你,我就要這樣才舒服”。拖沓的信息里,隱藏有孩子對父母總是“催促”的不滿與報復;任性的種種表現的信息里,隱藏有孩子不得不反抗的敵意,而敵意說明父母與孩子的交流中,父母很少甚至沒有承認或接受過孩子的情感,而是對孩子過多的干涉。拖沓、任性孩子的父母,一定是用成人對效率的要求在“訓練”孩子。
拖沓與任性的孩子的父母,必有其以下行為模式:性格急躁、思維反應快、處事較果斷、高價值觀、高期望值、講究效率、喜歡操控和教導人。他們養育孩子的方式,主要以說教、給現成的答案、命令,“你要……”,“你應該……”,“你不應該……”等。在這種行為模式下,孩子體驗的是:總有人為我安排、操心、做事,而不必獨立思考。因而難以養成對自己行為的負責任能力。
嘮叨型的父母,以成人的行為標準要求孩子。有關日常生活上的事,小孩子不可能很快地、熟練地掌握技巧,對他們最好的幫助就是你的態度:耐心的等待,對任務的困難進行一點評價。如“收拾好床鋪很不容易”、“一個小時做好這個模型很難”等。
如果孩子成功了,他們知道一件很難的事情被征服了,會有滿足感;如果孩子失敗了,父母知道這件事很難,他們會感到安慰,這樣,孩子感覺到了理解和支持,這會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密感。
而持成人觀念的父母,特別是嘮叨型的母親,在孩子做某件事情失敗時,或孩子沒按她的時間要求做某件事情時,一般從來沒允許孩子說出他們的想法,而是以不停的嘮叨和不滿意的情緒態度,數落和要求孩子。如果重復的是這種行為模式,孩子的“無能感”會導致退縮行為。
可以這樣說,拖沓、任性孩子的父母,一定是用成人對效率的要求在“訓練”孩子。但效率對孩子來說,是束縛、是敵人。就孩子的情感而言,效率的代價很高,它可能耗損孩子的才智、抑制興趣,可能會造成情感的壓抑和性格的極端任性。因為孩子需要試驗、探索、努力的機會,也需要耐性,需要在沒有催促和訓斥的情況下學習。
所以孩子的行為取決于父母怎么去做,孩子的拖沓與任性是對抗父母的武器,父母需要改變自己 的教育方法,放輕自己的家庭管理,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觀念,讓孩子勇敢的去走出自己的一步。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