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4-18 13:39:29
Mymo的一位小伙伴,是個家有1歲兒子的辣媽,今天中午,她開開心心地跟我們分享剛剛過去的清明節假期的一件趣事:
兒子還不太會說話,以往都是通過咿咿呀呀的娃娃語,配合表情、動作,來跟爸爸媽媽提出各種需求,比如,要喝水、要拿玩具等;前兩天,小寶貝竟然學會“指揮”媽媽做更復雜的事情了,他先指了一下本來放在飯桌的水杯,又指了一下梳妝臺,媽媽從他的咿咿呀呀中猜測孩子想把水杯換個地方放,于是照做。之后,孩子開心地鼓起了掌,一副滿足的樣子。
看似平常的養娃瑣事,其實正是父母與孩子建立親密關系的基礎,孩子在嬰幼兒和童年時期內心需求的親子互動,無非就是這樣一個個不起眼的瞬間的集合。
大家都知道,“玩”是孩子的第一天性,從玩中學,從玩中樂,從玩中動,從玩中活.....那么,他們的第二天性是什么?
第二天性,就是后天環境造就的人類習性。大腦的結構是由遺傳基因和后天環境的共同作用而逐漸形成的,而后天環境給孩子提供積極影響的方式就是——通過你來我往的互動。因此,對于孩子來說,這種互動,就是第二天性。
孩子與家長之間的親子互動是需要即時給予回應和關注的,大量的交互式互動,能夠為孩子的大腦日后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一定要注意,這種互動需要孩子和家長雙方的參與!
開頭提到的Mymo那位辣媽小伙伴的做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她在密切關注孩子的行為和需求,并且即時地給予了孩子反饋。
但是,可能很多爸爸媽媽面對還在咿呀學語,或者表達能力尚處于發展中的寶貝,不知道該怎樣去互動,要么不理解他們的意思,要么不知道該怎么去說、去做,才能讓他們明白和接受,甚至滿意。今天,Mymo就來教您與孩子進行交互式互動的步驟和技巧。
Step 1
捕捉孩子發出的表達需求的信號
孩子是在看著或者指著什么東西嗎?是在發出聲音或做出什么表情嗎?是不是在動TA的小胳膊或小腿了?這都是孩子的需求信號,要想敏銳捕捉,關鍵是要留意孩子的注意力在哪里。雖然你不能每時每刻都關注著孩子,但一天下來,總能找到各種機會,比如,給寶寶穿衣服、帶TA在外面玩耍的時候。
Step 2
孩子發出信號后及時表達支持和鼓勵
您可以給TA一個抱抱,或者用溫柔的聲音給予回應,比如“我看到了!”哪怕僅僅一個微笑、點頭或者一個表情,也能讓TA知道爸爸媽媽在關注TA,在關注TA關注的事物。當然,您還可以把TA指的東西遞給TA、跟TA玩一玩。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