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好孕媽媽 2018-04-11 14:26:44
懷孕期間,準媽媽會因為激素分泌增加以及子宮變大,壓迫到靜脈血管,影響淋巴血液循環,造成下肢水腫。不過,如果臉部和雙手都發生嚴重水腫,準媽媽就必須注意,有可能是出現子癇前癥或其他疾病的癥狀,因此,不可輕易忽視孕期水腫的情形。
Part1 了解孕期水腫
一、激素變化導致孕期水腫
一般女性在懷孕期間會因激素分泌增加,使體內增加6~8升的水分,其中有2~3升會分布于身體的組織間隙,若組織間隙的水分越多,準媽媽水腫的情形也會相對嚴重。
二、懷孕后期癥狀較嚴重
懷孕未滿20周之前,子宮變化不大,不太會使其他器官或血管遭到壓迫;隨著周數增加,癥狀將會越來越明顯,到了懷孕后期,逐漸變大的子宮會壓迫靜脈血管,導致靜脈高壓現象,使血管內的水分滲透至組織間隙。此階段有超過八成的孕婦會發生水腫癥狀,有人僅出現腫脹、無法順利穿鞋等現象,有些人甚至會因此壓迫神經,造成雙腳麻痹。
三、可使用手指按壓來確認病情
準媽媽容易發生水腫的范圍多半位于膝蓋以下,例如足背、腳踝、小腿前方、足脛等部位,而自行確認水腫的方式很簡單,只要用手指往足脛處按壓,如果皮膚沒有馬上彈回原處,就代表可能有水腫現象,反彈速度越慢,代表水腫現象越嚴重,必要時必須尋求治療。
四、醫院可提供專業評估方式
準媽媽平常只要利用手指按壓皮膚,就能簡易評估水腫程度,醫院也有一些專業的方式可提供測試,進而推知可能引發水腫的其他因素:
1 一般健康檢查:
有些醫院在進行健康檢查時,會為民眾測量足脛的浮腫程度,且評斷標準細分為四種程度,最嚴重者為按壓之后,肌膚深陷大于8毫米者,甚至需要用藥物控制。
2 產檢時的尿液及血液評估:
若身體無法順利攝取蛋白質,將造成體內蛋白質總量變少,也會導致血漿滲透壓降低、水分滯留,因此在產檢時,若發現尿蛋白呈現陽性反應,可請醫師進一步測試24小時內的尿液總蛋白量;除了驗尿之外,抽血也可測得白蛋白指數,藉此獲得相關數據。
3 超聲波檢查:
腎臟疾病或出現腹水等問題,也會引起水腫,可請醫師以超聲波方式及抽血檢查肝腎健康狀況。
五、不可輕忽其他疾病引起的因素
若準媽媽忽視水腫癥狀,將導致膝蓋關節須承受過多負擔,影響產程進度,最可怕的莫過于子癇前癥或子癇癥引起的水腫癥狀,若未及早發現,將使母胎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
罹患子癇前癥的準媽媽,除了下肢水腫以外,雙手及臉部也會出現浮腫情形,并伴隨高血壓癥狀;若為子癇癥,準媽媽將可能會發生癲癇及缺氧,嚴重者可能會出現視力模糊、頭痛、右上腹疼痛的情形,甚至會發生胎盤早期剝離及腦溢血等后遺癥,但若準媽媽遵從醫囑進行追蹤或治療,通常很少演變至此情形。
Part2 從日常生活預防水腫
一、食物——精選優良蛋白質
為減緩水腫癥狀,準媽媽在懷孕期間須避免鹽分與糖分過高的食物及飲料,每天飲用1~2升的白開水,并多食用瘦肉以攝取優良蛋白質,天然蔬果如芹菜、蘋果、柑橘、洋蔥等,都可促進血液循環,幫助體內排出多余水分。此外,紅豆湯與玉米須湯對于部分孕婦可能有利尿的功效,準媽媽在懷孕后期可適量飲用,對胎兒膚質或許有正面幫助。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