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作者:@佚名 2017-10-17 21:08:01
幼教網整理了關于幼兒軍事科學《工廠自動化》,希望對幼兒學習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工廠自動化是指用自動裝置或系統控制來管理生產設備及生產過程,它集計算機技術、自動化技術、激光技術和機器人技術之大成,是本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工業生產中主攻技術方向之一。
一般認為,工廠自動化是指利用計算機充分掌握從接受訂貨開始,到產品發貨結束之間所有生產活動的復雜信息流,并對生產系統整體進行高度管理和控制的自動化過程。其目的主要是:①省力;②提高設備運轉率和利用率;③實現高效生產管理,即減少零件、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庫存量、減少資金積壓,加快資金周轉,創造大的經濟效益;①縮短從產品規劃、設計、研制到產品出廠之間的生產周期;⑤滿足用戶對產品的多樣化、多功能化和智能化需求。
工廠自動化,按其性質又可分為連續生產自動化和斷續生產自動化兩種。
連續生產自動化又叫過程自動化,主要是指石油、化工、冶金、電力等工業部門中連續生產過程的自動化。即通過采用各種檢測儀表、調節儀表、控制裝置、電子計算機等自動化技術工具,對整個生產過程進行自動檢測、監督和控制,以達到實現各種最優的技術經濟指標,提高經濟效益和勞動生產率,節約能源、改善勞動條件、保護生態環境等目標。
由于連續生產自動化處理的對象是流體或粉體,傳輸與控制比較容易,所以進展很快。本世紀40年代開始,人們開始使用分散式測量儀表和控制裝置,進行單參數自動調節,取代了傳統的手工操作。
到了50年代,人們開始把檢測與控制儀表集中在中央控制室,實行車間集中控制,一些工廠企業初步實現了檢測儀表化和局部自動化。這一階段,過程控制系統結構絕大多數還是單輸入單輸出系統,受控變量主要是溫度、壓力、流量和液位四種參數,控制的目的是保持這些參數的穩定,消除或減少對生產過程的干擾影響。而過程控制系統采用的方法是經典控制理論中的頻率法和軌跡法,主要解決了單輸入單輸出系統的常值控制和系統綜合控制問題。
60年代,工業生產的不斷發展,對過程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如高效率、高質量、高可靠性等),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也為生產過程自動化提供了功能較完善的工具和手段。在自動化儀表方面,開始大量采用單元組合儀表。為了滿足定型、靈活、多功能等要求,還出現了組裝儀表,以適應比較復雜的模擬和邏輯規律相結合的控制系統需要。與此同時,開始采用電子計算機對大型設備,如大型蒸餾塔、大型軋鋼機等,進行最優控制,實現了直接數字控制(DDC)及設定值控制(SPC)。在系統方面,為了提高控制性能和實現某些特殊控制要求,出現了包括反饋和前饋的復合控制系統。在過程控制理論方面,除了仍采用經典控制理論解決實際生產過程中的問題外,現代控制理論也開始得到應用,控制系統由單變量系統轉向復雜的多變量系統。在此期間,工廠企業實現了車間或大型裝置的集中控制。
70年代以來,現代工業生產的迅猛發展,自動化儀表與硬件的開發,微計算機的問世,使生產過程自動化進入了新的高水平階段。對整個工廠或整個工藝流程的集中控制,應用計算機系統進行多參數綜合控制,或者用多臺計算機對生產過程進行分級綜合控制和參與經營管理,是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征。在新型自動化技術工具方面,開始采用微機控制的智能單元組合儀表,顯示和調節儀表,以適應各種復雜控制系統的需要。現代控制理論中的狀態反饋、最優控制和自適應控制等設計方法和特殊控制規律,在過程控制中得到了廣泛應用,自動化技術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新景象。
自動化技術一問世就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應用自動生產線,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不到3年時間,使汽車生產成本下降近3倍,只用8年就使汽車銷售價格下跌到原價的9%,使汽車迅速進入千萬普通人家。汽車工業自動化的發展,使鋼鐵和石油的產量和質量都有大幅度提高。而且電子計算機在機械制造生產中的應用,使傳統的機械制造業煥發了青春。計算機與機床結合,出現了數控機床和計算機數控機床;應用CAD/CAM、工業機器人等技術的柔性制造系統,可減少勞力20~80%,提高生產率10倍以上;CIMS更為工廠全面自動化,實現無人工廠鋪平了道路。正如鄧小平同志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詞中所指出的:“電子計算機、控制論和自動化技術的發展,正在迅速提高生產自動化的程度,同樣數量的勞動力,在同樣的勞動時間里,可以生產出比過去多幾十倍幾百倍的產品。”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