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作者:@佚名 2017-10-11 22:01:34
幼教網整理了關于幼兒環境創設論文《淺談幼兒園室內墻面環境的創設》,希望對幼兒學習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指出: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與條件,促進每個幼兒在不同水平上得到發展。這是《規程》的基本觀點之一,也是幼兒教育的基本任務之一。可見,幼兒園的環境創設,已成為幼兒教育的重要內容。過去,我們在環境創設上過分強調整齊、美觀,這種環境是一種觀賞性的“死”環境,因為它缺少動態性、參與性和教育性。隨著幼兒園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我園在環境創設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取得了初步成效。幼兒園的環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物質環境,二是心理環境。墻面環境作為物質環境的一個重要部分,我園是如何讓它為幼兒發展更好的服務的?
一、墻面環境創設要符合幼兒認知特點,以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幼兒年齡小,缺乏最起碼的生活經驗,幼兒的認識最初只能是通過自身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而實現對周圍環境的感知。因此,墻面環境的創設要符合幼兒心理發展的需要。
1、在色彩上,應以色彩艷麗的純色為主。圖畫色澤宜單純,接近自然,這樣的色彩令純潔的孩子們產生豐富的想象:廣袤無邊的綠色草原、密密的森林、遼闊的藍天、飄浮的白云、蔚藍的海洋和可愛的小動物們。這些單純、源于自然的色彩,易使閱歷淺短的幼兒產生共鳴、易于理解。便于他們欣賞、借鑒、表現。幼兒們喜愛明快的色彩對比,活潑好動的幼兒從中可以感受到色彩變化的節奏和共振。在為幼兒們創造色彩對比、跳躍的同時,應考慮畫面的整體美,采用較大淺色塊支撐,可使畫面既有局部美的變化又有整體協調感,能解決幼兒園一堵墻面內容多、色調不易統一的問題,使環境更藝術化。
2、造型上,應以稚拙、簡潔為主要表現手法。造型圓渾、墩實、稚拙、簡潔的美術最能吸引幼兒,因為尚未完全走出視覺模糊階段的幼兒,對圓渾的造型能淋漓盡致的感知。墩實、稚拙的模樣令他們產生更多的關注和憐愛,簡潔的美術造型,讓注意不持久的幼兒較快的感知。
設計的作品在造型上如有一些出彩之處——一些幽默、活脫的細節,例如滴著口水的舌頭、咧著的大門牙、小的不能再小的斗眼、張嘴的大頭靴會更令孩子們直愣著雙眼,久久不愿離去。同時由于造型概括、簡潔,繪畫操作過程相對簡單易行,更適用于幼兒園布置環境內容多、更換周期快的現狀。
3、內容上,為幼兒創設熟悉的、符合心理要求的環境。幼兒往往對不熟悉的環境感到害怕,他們喜愛熟悉的環境。新生入園,看到自己的照片貼在活動室的墻上,他會認為老師早就認識他,減少了恐懼感,能很快的融入幼兒園集體生活中。我園的墻面裝飾畫不像有的幼兒園懸掛名人佳作,也不是耐人尋味的抽象畫,因為這些作品離幼兒生活太遙遠,幼兒不易接受。我們在走廊、樓梯懸掛的是幼兒作品,還有幼兒活動、演出的照片,教師的兒童畫等。這些作品被幼兒所熟悉,色彩鮮艷,符合幼兒心理特點,更能培養幼兒的審美情趣。而且,看到自己的作品展出,幼兒更能增加一份成就感、自豪感
二、墻面環境創設要注重年齡差異,以滿足不同年齡幼兒的不同需要。
福祿培爾說:“教育的任務要面向全體幼兒。”而幼兒有年齡、性別、個性及發展水平等方面的差異,不同幼兒對環境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如:小班活動室的墻上布置多種不同情態的擬人化的動物比布置山水畫更能引起幼兒的興趣和喜愛程度。同樣是新學期,對于新入園的幼兒,我們把孩子的照片貼在墻上教師創設的“幼兒園”園景中,對那些有入園焦慮現象的幼兒,教師會指著墻面上的照片說“玲玲在幼兒園里真高興……”并將這一墻面添加滑梯、草地等變成“我在幼兒園的哪里?”并不斷改變照片擺放的位置,旨在促進小班幼兒愿意說。中、大班的墻面以“我長大了”、“升班了”為主題,配以自己穿衣服、自己系鞋帶等畫面,教育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的班還針對自己班孩子的興趣、愛好,創設了“每日一句”,每天學說一句完整話或者禮貌用語等;“每天新聞”,講述自己發現的新鮮事以及最近國際國內的大事;以及根據幼兒一日活動中生成的內容開辟的“討論天地”等等。使教師在墻面布置中開始逐步轉換角色,由單一的決策者到傾聽者、合作者。這些多元角色的轉變使教師能夠更多的聆聽到幼兒的聲音,注意發現不同幼兒的不同發展水平和不同活動需要,使環境的創設更能促進幼兒能力和個性的表現及發展,促進每個人在自身水平上的提高。
三、幼兒園墻面環境的創設要遵循“四項”原則
“一個好的幼兒園環境就應該是一本立體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無聲教科書。”環境對幼兒的發展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其教育意義尤為重要。如何達到讓墻壁說話的目的,使墻壁環境更好的服務于幼兒發展,我園遵循了“四項”原則。
1、墻面環境與教育目標的一致性原則。為了保證環境的教育性,必須讓環境的每一部分都有利于幼兒體、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發展。因此,在創設墻面環境時應目標明確,而且要把目標落實到月計劃、周計劃、日計劃以至每個具體的活動中,以目標為依據,與教學內容相結合來創設環境。如:我園中四班開展的“瑞吉歐多元化教育中國化教育研究”試驗課題,他們的墻面裝飾就很富有特色,把教育目標、教育理念滲透在環境中。每兩周都有孩子們的生成內容展示在“討論天地”中,“大樹生病了”,我們來討論“由哪些害蟲引起的?”“我們應怎樣幫助大樹?”每個小朋友都來發表自己的看法,老師整理并配上圖片,這樣的環境也讓其他班的孩子收獲不少。還有他們的“每周一星”,根據瑞吉歐的教育理念,展示每個孩子的不同作品、不同理想、不同愛好,讓孩子們在其中發現自己、了解自己,體驗成功、找到自信。小一班的“美術作品區”,老師開始畫了各種各樣的樹,然后根據教學進度,孩子們可以在上面涂染樹葉,手指點畫小花、紅棗,用小手印楓葉,撕紙粘貼各種水果等等。瞧!一面以“樹”為主體的墻壁能讓孩子們把小班的繪畫技能都展示出來,同時還能對孩子們進行計算、語言、德育等方面的教育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