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作者:@佚名 2017-10-11 21:46:09
幼教網整理了關于幼兒環境創設論文《環境的創設與發展》,希望對幼兒學習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環境是影響幼兒身心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幼兒園的教育環境包括兩方面:一是物質環境,二是心理環境。物質環境主要是指可見的、有形的環境。.心理環境實際上指的是幼兒與周圍人的人際關系.即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教師與家長的關系。
《幼兒園工作規程》強調要“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與條件”。這就要求我們為幼兒創設良好的物質環境、心理環境。因為良好的教育環境往往會有效地影響幼兒行為和情感,提高他們的活動興趣,發展和加深他們的認識,甚至會起長期的影響。通過實踐我們認為,良好的教育環境創設應緊緊圍繞教育目標,是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的有機統一。即相互作用,又相互聯合。
一、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
良好的教育環境從內容上來說,應該是符合幼兒發展需要的.與教育任務和教育要求相適應的,它是教育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也就是說.應有目的、有計劃地將體、智、德、美全面發展教育寓于環境布置之中。
(一)創設參與的環境
幼兒園是以幼兒為主體的活動場所和環境,其中的一切都是為幼兒的教育活動而準備的,所以幼兒園環境的創設應該把有利于幼兒的參與放在首位。幼兒園環境創設是教師與幼兒合作,幼兒能以小主人的身份親自參與的教育過程,這一過程將向幼兒傳遞一個對其終身成長卻極為重要的信息,我們能影響自己的生活,我們的力量能使環境發生改變。
因此,參與的環境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
一是在創設環境的整個過程中,采納和吸收幼兒的建議并請幼兒一起參與環境的創設,這不僅給幼兒提供了參與活動的機會,更重要的是能夠使幼兒主動參與到活動中并且有一種參與感和主人感。例如:天氣冷了,小朋友都穿上了厚厚的大衣,連同書包、水彩筆、橡皮泥、油畫棒一起放在小廚子里實在有一些困難,正在我們發愁的時候,周濟同在一次下班車回教室經過大一班門口時,對我說:“張老師,我們也把大衣服放在這里吧!”他指著大一班教室門口,我們突然覺得這個想法不錯,于是我們就這樣子做了。從此小朋友的衣帽廚不再是擁擠的了,而且也能主動來疊衣服,提高了小朋友的生活自理能力,在疊衣服的同時也增加了小朋友的交流和幼兒之間的情感。小朋友自己的想法讓他們自己更愿意參與到這個活動中,尤其是早晨入園時,小朋友都能不用爸爸媽媽幫忙自己疊衣服了。
二是指環境是為幼兒創設的,教師要給幼兒創造條件,為他們提供機會,使其參與其中,保證幼兒有充分利用環境的自由。此時,周圍的一切材料都是為幼兒服務的,幼兒通過身邊的材料進行再利用,讓環境變成幼兒手中的活畫筆。在幼兒的一日生活當中,幼兒時刻都在進行自己的“繪畫工作”。如:區域活動時間,小朋友按自己的理解在相應區域內進行著活動,小舞臺的小朋友能利用各種服裝靈活的打扮自己,讓自己真正成為一個角色,各種各樣的服裝是幼兒通往童話世界的鑰匙。餐廳的小朋友能創造一個積極的進餐環境,不斷的吸引著其它小朋友的參與。
(二)創設交往的環境
為幼兒創設的環境應該是開放式的、生動活潑的環境,在那里,幼兒不僅能夠利用環境中的各種設施材料,與環境中的各種材料交流,而且能夠與環境中的人(教師和同伴)進行自由交往。我們以全體幼兒為立足點,為他們提供盡可能豐富的物質條件和和諧、平等的心理環境,讓幼兒自由選擇材料與活動內容,與此同時,讓環境為幼兒的交往服務,為教育服務,促進每一個孩子在不同交往水平上的發展。
在社會性交往中,幼兒往往只能進入一個區里游戲,這樣幼兒參與的范圍都小了,怎樣解決這個難題?可以通過游戲區的組織分離來實現,即組織游戲時,不把幼兒固定在一個區里,給幼兒留下了充分自選的機會。如:游戲區里規則不變,但參與游戲的幼兒可以選擇多個角色。娃娃家的媽媽可以當醫生;售貨員可以下去看電影、乘公共汽車;娃娃家里的孩子可以到幼兒園里去上學等等。這樣,幼兒游戲時,班級變成了幼兒的小社會,在這個小社會里,幼兒自由交往,充滿了愉快的氣氛。改變了過去那種教師指派幼兒在某一活動區內活動,而不允許幼兒隨意更換活動區域的現象,即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又滿足了幼兒交往新對象的需要。
剛升中班時,小朋友的交往能力很差,常常會出現搶玩具的現象,他們喜歡的就一定要占為己有,那個時候的他們不愿意分享,只會獨享。而他們的轉變是從一首歌曲開始,《分享玩具》的學習讓小朋友學會了分享玩具,這是他們交往的基礎。那一段時間,小朋友不斷的帶圖書和玩具來幼兒園和其它小朋友分享。我們相應就在圖書區、結構區增加各種各樣的圖書及玩具,但數量有限。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們發現小朋友從發生爭執到告訴老師到商量解決到分享玩具,這個過程經過了好長一段時間。在一次玩結構區時,顧慶縉和王欽鵬合力搭建的一架大橋,讓我們感到欣慰。幼兒在分享各種玩具的同時,增加了他們交流的次數,慢慢的培養了他們的感情,他們享受著分享的快樂,分享著合作的成功!
(三)創設教育的環境
環境對幼兒的發展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其教育意義尤為重要。創設教育環境,必須有目的、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教育環境必須以教育目標為出發點,根據不同年齡幼兒的生理心理特點,結合教育內容、教育重點,統籌安排、合理布置,在活動中,要始終重視孩子在觀察、操作中探索和思考,培養孩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幼兒運用感官認知和運用語言交往的能力,增進對其環境的認識。
如在主題活動《小肚臍》中,我們作了以下的教育環境設計:
1、心理環境。(1)讓幼兒看一看媽媽的肚臍,了解自己的身體和媽媽的關系。(2)請幼兒的媽媽到班級給幼兒講述懷孕的心情,以及現在的生活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并鼓勵幼兒積極與她們交談,向她們提出一些自己想知道的問題。(3)和爸爸一其做游戲,體驗家的溫暖,如,和爸爸一其做大腳印的游戲。
2、物質環境。(1)用全班小朋友媽媽的彩照組成一幅“我的好媽媽”的大壁畫(2)在美工區放上各種廢料、紙張、筆,讓幼兒自己繪制小圖書《我與媽媽》放在圖書區內展出,(3)畫像“我的媽媽”放在作業區展出,自制送給媽媽的各種小禮物,擺放在窗臺上(4)給媽媽做一個心意卡……與媽媽一起做親子游戲,這樣的環境設置有效地配合了主題教育,體、智、德、美互相滲透、有機結合.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使主題活動開展的較好。
二、讓幼兒當環境的主人,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幼兒的發展是在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有機進行的,具體表現在孩子之間、孩子與教師、孩子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之中,在這些過程中.幼兒始終是主體,只有經過他們自己動手設置的環境,才能引起孩子的興趣。在環境布置中要充分相信幼兒有自己學習、動手的能力.教師應著重考慮如何發揮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成為環境的主人,把布置環境的過程變為幼兒感知和學習的過程。
首先,師生共同布置環境的過程能充分體現其教育作用。教師征求幼兒意見,把布置環境看成是大家的事。這里面包含著培養幼兒的自信力,增強幼兒自我意識.布置的內容有幼兒自己的作品,培養了幼兒的動手能力,也促使幼兒更加愛護環境,他們會以主人翁的態度生活在這個環境中,并感到滿足,這又是情感教育。
其次,讓幼兒參與布置環境,就是注重了活動的過程,而不是追求活動的結果,在活動過程中,更有利于培養幼兒的習慣和能力。例如在設計“可愛的秋天”,教師分四步有計劃地進行:
1、引導幼兒觀察秋天。秋天人們穿什么樣的衣服?
2、讓幼兒觀察秋季花草、樹木的變化。秋天有什么花?樹葉變得怎么樣?幼兒把所見到的畫下來,并一起粘貼在壁畫上.
3、自幼兒認識了秋季的樹葉后,再讓他們用手撕紙的形式塑造出各種各樣的自己心目中的五彩繽紛的大樹。
4、觀察秋季小動物的話動情況,例如螞蟻儲糧、蜜蜂采蜜,再把幼兒畫出的螞蟻運糧、蜜蜂采蜜圖剪貼在壁畫的花草叢中。
這樣,隨著活動的不斷開展,孩子們的認知在不斷豐富和深化,畫面也在逐步的豐富和完善。整個過程,成了幼兒不斷動手動腦,認真探索、思考的過程。因此,它不僅僅是幼兒的作品,而且是他們學習的心得與體會,不僅美化裝飾了室內環境,而且使孩子們獲得了成功的心理體驗,提高了幼兒的參與意識和自信心。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