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作者:@佚名 2017-10-10 21:49:06
幼教網整理了關于幼兒英語論文《培養小班幼兒節奏感的幾點做法》,希望對幼兒學習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節奏對小班的幼兒來說就像"對牛彈琴"。培養幼兒的節奏感時,重點是培養幼兒對音樂的興趣和聽力,從而讓幼兒從中感受快樂、體現快樂。下面淺談幾點我的做法:
一、通過引導幼兒用耳傾聽,感知各種節奏
音樂是聽覺藝術,幼兒的音樂能力與它們的聽覺發展有密切的聯系。而在教學中,我為幼兒提供了各種發展聽覺的物質條件,開展了許多訓練聽覺的游戲,讓幼兒掌握聽的技巧,熟練音樂的各種基礎要素。
我留心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幼兒經常見到的,感興趣的。能發出各種聲音的物品,如小鬧鐘,一動會笑的不倒翁和各種動物叫聲的錄音等。在音樂活動角,讓幼兒通過聽覺、感知他們不同的聲音、節奏。平時,有意引導幼兒在生活中尋找節奏,進一步加深他們對各種節奏的感知。如:“嘀嘀-”的喇叭聲、“嘀嗒嘀嗒”的流水聲等。每當幼兒發現一種新的節奏,就感到特別興奮,并自豪的說:“這是我聽出來的。”幼兒聽辯節奏。如:聽不同節奏的音樂,讓幼兒走步,拍手、點頭,讓幼兒慢走、快走或跑。
二、游戲中加強節奏的訓練
在培養幼兒的節奏感時,為了避免枯燥,增加幼兒學習的興趣,教師的采用一些走跑交替的游戲.比如:教師在前面走,幼兒在后面走,教師不時改變速度,這種快慢不同的走路形式.就是節奏。幼兒必須全神貫注的聽和看才能跟上教師的節奏,看似是一種游戲,其實是一種節奏練習.幼兒對于這種方式比較喜歡,也很容易接受.如設計有易到難的系列節奏游戲:聽小鈴拍手(即模仿小鈴節奏拍手)大鼓和小鈴(即聽辯鋼琴的低音區和高音區,并分別用跺腳和拍手表示)。
教師要考慮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加入一些幼兒能理解的形象符號,如游戲:小手小腳(根據圖譜上的小手,小腳標志隨音樂用小手,小腳表現相應的節奏)。
三、利用動作表現節奏
用身體的動作表現節奏,也就是幼兒把自己對節奏的感受和理解用優美的動作表現出來,其動作由幼兒根據音樂自己表演,教師不用一個動作一個動作的教,但必須加以引導啟發,幫助幼兒用他們自己的動作表達對音樂的認識。
如:用走跑的動作表現節奏,開始,我彈奏的全是四分音符為一拍的樂曲(XX|XX|XX|XX||),引導幼兒邊聽音樂邊走,走的速度與音樂的快慢完全一致,然后我在彈奏八分音符為半拍的樂曲(XX|XX|XX|XX||),小朋友來不及走,就很自然的跟音樂小跑起來。訓練幾次后,只要老師彈的節奏一變,幼兒馬上就會變換步伐
四、在音樂活動中培養幼兒的節奏感。
音樂教學中幼兒接觸較多的是2/4、3/4、4/4拍。針對小班的心理特點,應多采用一些直觀的教具,讓幼兒充分運用感官感知事物,調動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例如:在認識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先讓他們扮演不同的小動物,打擊不同的樂器,從中感知出音色,音調的不同,在模擬發出不同聲音,知道聲音有長短之分,長一些的是二分音符,短一些的是四分音符。然后向幼兒出示由各種小動物表示的“音符卡片”,這樣幼兒在活動中一目了然,加深了對音樂節奏的理解,還可以通過歌曲、韻律活動等形式,讓幼兒了解幾種節奏的特點。不過教師還要考慮到幼兒的個體差異,要做到因人而異。
五、重視樂器的使用,加強節奏練習
幼兒好動,手腳總閑不住,結合這一特點,經常讓他們進行樂器演奏,既能加深幼兒對節奏的掌握,又能激發他們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可謂一舉兩得。因此,我在音樂角為幼兒提供了各種打擊樂器,讓幼兒練習使用。
開始先讓幼兒敲打著玩,目的在于使幼兒了解各種不同樂器能發出不同的音響,然后,引導幼兒通過親身操作,知道用不同的方法敲擊樂器,可產生不同的音響效果,如:用鼓錘敲打鼓的正中、側面和邊緣,其聲音各不相同。待幼兒對樂器產生興趣之后,我們就鼓勵、引導幼兒用樂器為他們熟悉的歌曲打節奏。
通過上述活動,幼兒對節奏發生了極大的興趣,感知節奏的能力也有了明顯提高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