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作者:@佚名 2017-10-10 21:00:40
幼教網整理了關于幼兒英語論文《從語言和文化的關系看幼兒英語教育》,希望對幼兒學習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導讀:語言和文化并不是孤立進行傳授的,開展幼兒園的英語教育活動不能偏離任何一個方面,教師要注重教學中的文化因素,還要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年齡特征、兒童的差異性進行英語教育,使幼兒園英語教育活動生活化、游戲化,讓兒童學會尊重文化的多元化。
民族文化浩如煙海,它反映在一個民族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民族語言上更有突出的表現。民族語言處在一定的民族文化的氛圍之中,負載著文化的內涵;但同時,語言也要受一定文化因素制約。
當我們學習母語或交際的雙方都是同一民族的時候,學習者或交際者對語言中所隱含的文化因素往往“習而不察”,很少受文化因素的干擾,因而得以順利地進行學習和交際;但是當學習者學習第二語言或交際的雙方不是同一民族的時候,由于文化差異的干擾,學習者或交際者對第二語言的理解和運用都可能會產生偏差。因此可見,語言交際絕不僅僅是語言的結構問題,而是溝通文化信息的問題。
離開了一個民族的文化,要準確地掌握一個民族的語言是很困難的。隨著語言學、語言教學理論的不斷發展,隨著語言是交際性工具這一功能性觀點的提出,語言教學的目的、目標也隨之不斷修正,目前,英語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是交際性教學原則的研究與其在教學中的應用,與此密切相關的是對教學中語言與文化關系的探討。整個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的重要時期,此時的兒童語感特別好,學習英語不受母語語音和語法的干擾,你教他雙語,他就能用雙語表達意思。但是,如果給了他們不正確的概念,他們也會全盤接受。因此,在幼兒園的英語教育中必須正視和重視英美文化的滲透,為兒童將來的英語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幼兒園英語教育的現狀
在某幼兒園小朋友接待外賓的活動中,一名男小朋友與外賓用英語對話很流利,但是,他問客人,“Howoldareyou?”這個問題在英美人看來是涉及到個人隱私的問題;無獨有偶,另一小朋友直呼客人的姓名,“Oh,Robert。”這從英美人的習慣上來講,是極不禮貌的稱呼。追根尋源,以上現象是文化與英語教育不能融合產生的弊端。在幼兒園的英語教育中,由于教師對交際教學法、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不大理解,有一些模糊認識,文化教育觀念和意識比較淡薄,不注重英語文化的滲透教育,致使孩子雖然能說英語,但不能在真正意義上運用,尤其表現在用中國式英語進行對話。一句結構完全正確的句子,用于不恰當的場合,不符合一定的社會風俗習慣,就達不到交際的目的,甚至會造成不良的后果。
二、語言和文化風俗習慣語言和文化風俗習慣是密不可分的,二者宛如一對孿生兄弟姐妹一樣,相依為命,同興衰,共存活。在一定意義上,語言可以說是文化風俗習慣的一面鏡子。
在漢語中,我們有祖父和外祖父之分,有叔叔和伯伯之分,有阿姨和姑姑之分,而英語中的表示則為grandfather、uncle、unte,在一般的情況下是不予區分的。區分、不區分則反映了不同的風俗習慣。中國人在禮節、禮儀等方面都有許多的規定,我國古代就有“子從父、父從長”的說法,而在英美國家則更強調長輩與晚輩之間的平等關系。當遇到熟悉的人時,我們通常會說:“您吃過了嗎?”對于中國人來說,這句話包含了問候的意思。如果也同樣對英美人說,他會認為你想請他去吃飯,如果你沒有做到,他會認為你在戲弄人、言而無信。所以盡管說的話極其普通,也沒有語法錯誤,但由于說話者所要傳達的信息和聽話者獲得的信息出現了不一致,就引起了聽話者的誤會。由于文化習慣的不同,對同一事物的理解,往往會產生歧義,這無疑會影響人們的交際。由此可見,幼兒園的英語教育不是簡單的拼湊詞語,還應賦予語言中的文化風俗習慣。
三、語言與文化的表達方式英美人的表達方式與中國人的最大不同之處在于:
英美人的情感表露比較直接、不喜歡別人注意自己的隱私。在英美國家,客人去主人家做客,總要說些贊揚的話,主人則會欣然接受贊揚并表示感謝;中國人往往實話實說,對別人的贊揚表示得十分謙遜。如果,分別贊揚一位美國女孩和中國女孩的衣服漂亮,她們的反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