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作者:@佚名 2017-10-10 20:16:47
幼教網整理了關于幼兒藝術類論文《情境法在小班幼兒繪畫教學中的運用》,希望對幼兒學習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內容摘要:小班幼兒的繪畫處于涂鴉晚期,有其階段性的特點和價值。在眾多的教學方法中,情境法是最適合小班幼兒的繪畫教學。運用情境可催生小班幼兒有目的的涂鴉動機;借助情境語言可以傳達教師對幼兒的作畫要求;利用情境可激勵幼兒分享自己的繪畫成果;多元情境的創設,為幼兒繪畫提供了更自由廣闊的表現空間。教師在情境創設中要注意情境的新穎性、情境內容的實用性和情境創設方法的啟發性,明確情境存在的意義在于更好地服務于具體的繪畫活動目標,為小班幼兒提供一個更自由、更快樂的涂畫天地。
關鍵詞:繪畫教學;情境法;小班幼兒;涂鴉
前蘇聯教育家德寥莫夫曾說:“并非所有的兒童都會作詩和唱歌,但是所有的兒童都會畫畫。”[1]繪畫是兒童感知世界的一種方式,是兒童自我表達的一種語言,也是兒童成長生活的一種需要。兒童的繪畫行為是由手部動作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我國學者屠美如在其1991年出版的《學前兒童美術教育》一書中,將兒童的繪畫發展分為以下幾個階段:涂鴉期(1.5-4歲)、象征期(4-5歲)和概念畫期(5-8歲)。每個兒童都遵循這個繪畫成長的必然規律,即從涂鴉期到象征期再到概念畫期,并按照這一規律持續性地成長。與此對應,小班幼兒年齡在3-4周歲,他們的繪畫正處于涂鴉期。
一、小班幼兒繪畫的特點和繪畫教學的價值
(一)小班幼兒繪畫的特點
涂鴉指的是幼兒從一歲半左右由于能夠獨立行走,用手進行探索變得更為自由。這時候他們喜歡到處隨意地涂抹,在紙上、墻上、地面上畫點畫線,這是幼兒的感覺和動作有了一定的發展和協調之后對周圍環境作出的一種新的探索,是一種無目的的手臂動作練習,涂鴉是幼兒繪畫的最初階段。小班幼兒處于涂鴉期的尾聲,他們的繪畫表現出階段性的特點:
1.無意注意占優勢,有意注意開始萌芽。一形多義是這個時期幼兒繪畫的主要特征,圓圈是這個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涂鴉符號。
2.個體生理、心理發展速率的不盡相同,使幼兒之間的差異較大,但隨著幼兒動作逐步精細化,幼兒之間的差異將會漸漸縮小。
3.偏愛鮮艷明亮的顏色,能區分3-4種或更多差異明顯的色彩,但對顏色深淺尚不敏感。
4.空間知覺開始萌芽并逐步發展,思維由缺乏目的性向穩定性逐步過渡。
5.喜歡擺弄新奇、易操作的繪畫工具和材料,只關注擺弄的過程,對結果不在乎。運筆由手臂控制逐漸過渡到手腕控制,操作材料的能力逐步增強。
(二)小班幼兒繪畫教學的價值
涂鴉是小班幼兒喜愛的一種藝術游戲活動。幼兒從涂鴉中可以獲得一種滿足感,他們不受拘束地大膽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用簡單的點、線和圖形來表現自己的喜、怒、哀、樂。涂鴉也是小班幼兒的一種創造性的游戲方式。幼兒的觀察、記憶、注意、想象和思維能力等都能在涂鴉的過程中得到提升。小班是幼兒的涂鴉的關鍵時期,此時教師若根據小班幼兒的身心特點科學地組織繪畫教學會對幼兒心智的成長和未來美術能力的發展大有益處。
1.促進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幼兒在涂鴉過程中需要有視覺的配合及觸覺的控制,盡管小班幼兒在涂鴉初期的手眼協調性不強,只能是點、線的混沌狀態,但經過反復的鍛煉幼兒的動作逐漸趨于靈活。通過教學活動幼兒能初步認識繪畫的工具和材料,學會辨別紅、黃、藍、綠、橙等幾種基本的色彩,開始感受到直線、曲線、折線及各種線條的變化。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幼兒對于要畫的事物會積累一定的經驗,能夠自覺主動地觀察事物的粗略特征。小班后期的涂鴉作品開始有形出現,幼兒常常一邊畫,一邊自言自語地說明自己所畫的東西,有時甚至會為自己的作品命名。這說明幼兒的形象知覺、大小知覺和空間知覺已有所發展,幼兒的各種認知能力正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完善起來。
2.推進幼兒審美能力的提升。小班幼兒在命名涂鴉階段逐漸能夠將點、線以及各種簡單的圖形加以組合,并開始有對他們命名的涂鴉作品進行涂色的沖動。他們大多喜歡用鮮艷明亮的色彩給作品涂色,這說明小班幼兒已經對涂鴉有了審美體驗。此時教師通過有目的、有系統的繪畫教學活動,為幼兒創設充滿情感色彩的審美環境,選擇符合幼兒興趣和需要的繪畫內容,引導幼兒感知繪畫對象的審美特征,為幼兒創設松愉快的繪畫氛圍等,讓幼兒就在對繪畫工具和材料的操作過程中產生審美愉悅,在快樂的涂畫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
3.培養幼兒的創造力。美國的美術教育家羅恩菲爾德指出:“創造性是人類所具有的本能,它是我們解決和表現生活困難的主要直覺,兒童尚未學習如何去使用它以前,就懂得使用。”[2]小班幼兒的思維非;钴S,往往會有許多奇思妙想,通過繪畫活動大膽、夸張地表現出來。但這種藝術創造如果不正確地加以引導,就會不經意地被扼殺掉。繪畫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為幼兒創設寬松的心理環境引發幼兒的創作的欲望;通過啟發式的語言幫助幼兒開闊思路、啟迪智慧;通過采用多種教學形式和組織方法來激發幼兒的創造性的充分發揮。小班幼兒從最初的亂涂亂畫到畫出一些符號和形狀,再到把各種基本形狀有選擇地結合在一起構成圖像,如人物、動物、植物、交通工具等,其創造力通過繪畫作品表現出來,同時也在繪畫過程中得到不斷地發展。
4.為幼兒未來美術技能做準備。涂鴉是每個人走進美術藝術世界的必修課。小班幼兒涂鴉對練習肩、手、腕等部位的關節和小肌肉群的靈活性非常有效,能幫助幼兒較順利的完成執筆的訓練。涂鴉過程中出現的點、線即各種簡單圖形是最簡便、最直接表現形象的繪畫手段。這種最基礎的美術技能練習為后期的如何運筆、構圖等美術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情境參與,讓小班幼兒快樂涂鴉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美術教學活動中‘應萌發幼兒初步感受美和表現美的情趣。’”[3]小班幼兒涂鴉不僅是一種美術活動,而且是他們認識世界、表達自己的感受、和周圍的大人和小朋友交往、獲得肯定的一種天然成長方式。但由于小班幼兒的繪畫目的性不強,繪畫技能不完善,他們還不能自如地用繪畫表達自己的感受。因此教師應將情境法運用于小班幼兒的繪畫教學中,通過具有趣味性和游戲性的情境來激發幼兒參與繪畫活動的興趣和動機,引導幼兒通過繪畫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繪畫活動的快樂。所謂情境法指的是教師根據幼兒繪畫教學的需要為幼兒創設生動、形象的學習場景,使之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并引發相應的情感和態度,促進幼兒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
(一)巧設情境,催生有目的的涂鴉動機
小班幼兒興奮強于抑制,情緒多變,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擾,因此作畫時缺乏明確的目的,他們往往由所畫的圖形聯想到自己經驗中的某些事物,繪畫的內容也在不斷地變化。所以,教師應為幼兒創設貼近生活、凸顯趣味的情境,為幼兒提供充滿豐富感受的體驗活動,在情境的驅動下架起幼兒體驗與表現之間的橋梁,幫助幼兒完成從無目的的涂鴉到有目的的繪畫過渡。例如,小班上學期的一個繪畫教學活動目標——感知分辨上下方位,有控制地練習直橫線涂鴉;顒忧敖處熣J真分析了此目標與本班幼兒的繪畫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直、橫線涂鴉是小班幼兒涂鴉作品中經常出現的涂鴉符號,但是大多數幼兒的線條涂鴉都是一種無控制的、隨心所欲地在紙上任意描畫。如何既保持幼兒對線條涂鴉的興趣,又能引導他們從無控制的涂鴉向有控制的涂鴉過渡呢?最后教師設計了《大掃除》這一教學情境,將兩支深淺不同的水彩筆用膠帶捆綁在一起,模擬吸塵器除去地毯上的灰塵。雙色水彩筆的出現立即引起了小班幼兒濃厚的興趣。孩子們饒有興致地握著這樣的“吸塵器”,從“地毯”(畫紙)的一端“吸”到另一端,不放過任何一個角落。在情境的驅動下孩子們實現著從無控制涂鴉向有目的的控制涂鴉過渡。
(二)借助情境語言,向幼兒提出作畫要求
一個良好情境的創設,能讓幼兒積極地投身到活動中。如何讓幼兒在愉快的情境中領會繪畫的要求和目標呢?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自身也要沉浸在情境中去,運用情境語言引導幼兒進行繪畫創作。如美術活動《送禮物》,活動目標是訓練幼兒有控制的表現封閉的圓。
@_@我是分割線@_@
由此,教師設置情境“包裝禮物”——用水彩筆沿著禮物畫封閉的圓,滿足幼兒涂鴉圓圈的需要。在幼兒作畫過程教師中運用情境語言:“禮物包起來了嗎?”、“別讓禮物從小洞洞里掉出來哦!”、“給禮物扎上漂亮的蝴蝶結”等提醒幼兒有意識地從現有的不封閉的圓逐漸過渡到有控制地表現封閉的圓,讓幼兒在愉悅的游戲情境中領會到作畫的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利用情境,讓幼兒分享繪畫成果
繪畫是兒童表現自我、抒發情緒和情感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外化兒童情感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美術活動中,孩子除了體會畫筆的痕跡給他本身帶來的新鮮興奮以外,還會發現,原來他可以這樣把心門打開。因此,有人曾說:“孩子的繪畫作品中,即使是一根非常簡單的線條,也表達了他們的情緒和情感。”[4]然而小班幼兒的繪畫水平有限,他們往往只用一些簡單的符號和圖形組合象征性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成人常常難以讀懂他們作品所表達的內涵。所以在小班幼兒繪畫活動的結束環節老師應采取“退位”的方式,將作品評價交由幼兒自己來完成。利用情境讓幼兒大膽地表達自己作品的內容、分享繪畫成果。如小班下學期繪畫活動《快樂的郊游》,伴隨《郊游》歡快的音樂,老師給每個幼兒分發大客車教具,請幼兒在旅游車上自由添畫上自己的好朋友,帶上他(她)一起去郊游;顒咏Y束環節,老師請幼兒輪流上臺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紹自己添畫的朋友是誰,并說說自己畫中表現出了朋友的哪些特征。通過在情境中分享,讓孩子們體驗到和朋友一起活動的快樂。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