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作者:@佚名 2017-09-22 17:19:05
幼教網整理了關于幼兒繪畫教育論文《在繪畫活動中促進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希望對幼兒學習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摘要]:
在傳統的繪畫活動中,教師以范畫作為標準來評價幼兒作品的好壞,只注重結果而忽視幼兒繪畫的過程,使幼兒處在被動的地位,無法展現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幼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藝術部分的指導要點明確指出:“要避免僅僅重視表現技能或藝術活動的結果,而忽視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態度的傾向。”“幼兒的創作過程和作品是他們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應支持幼兒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表達,克服過分強調技能技巧和標準化要求的偏向。”因此要做到:一、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積累想象和創作的素材。二、讓幼兒學會觀察,培養對繪畫的興趣。三、采用啟發式教學,讓幼兒自由表現。四、發揮幼兒想象力,讓畫面靈動起來。
[關鍵字]:繪畫個性想象力創造力
在繪畫活動中促進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孩子感知了外部世界,會產生表達的欲望,他看見什么都想說出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表達方式越來越多,念兒歌、唱歌跳舞都可以表達他們的心理活動。而對孩子來說,繪畫是把內涵的東西表現出來的極好形式,它也是幼兒園美術活動的形式之一。幼兒繪畫是指幼兒運用繪畫工具在紙等材料上,通過造型、設色、構圖等手段,表現出可視的平面形象的活動,幼兒的繪畫反映了他們心理發展的水平,表現出一種天真無邪的稚拙美,充滿了魅力。對于幼兒繪畫,我們成年人一眼看去不能理解的東西很多,這是因為沒有從孩子的角度去看,成年人的不理解,往往壓制和挫傷那些智慧的嫩芽,阻礙孩子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
在傳統的繪畫活動中,教師先出示范畫,然后讓幼兒照著范畫臨摹,最后拿范畫作為標準,以“畫得像不像”作為評價幼兒作品的好壞。教師只注重結果而忽視繪畫過程,并把幼兒繪畫教學簡單地當成臨摹繪畫教學。看看下面幾個熟悉的畫面:
畫面一:一位老師正在進行繪畫教學,過程是這樣的:出示范畫→語言講解→教師示范模仿畫→幼兒模仿練習畫→講評作品以范畫為標準,畫得像就是畫得好。
畫面二:在繪畫時,一幼兒說:“老師,你看我畫得像嗎?”老師回答:“嗯,對,就是這樣畫,和老師畫的一模一樣,真好!”
畫面三:老師輔導幼兒繪畫時,發現一位幼兒沒按示范畫,老師生氣地說:“你畫的對嗎?我是這樣畫的嗎?應該按我教得這樣畫。”
畫面四:要參加市里舉辦的幼兒繪畫大賽了,老師為了讓孩子的作品獲獎,自作主張用鉛筆畫好輪廓線,然后讓孩子描畫。
以上幾件事例不難看出在繪畫活動中教師只注重結果而忽視過程,活動中老師是指揮者,孩子只是在老師操縱下的“生產者”,畫不是創作出來的,而是像加工廠生產出來的模型玩具一樣,沒有兩樣。因此一個班的孩子的作品畫面是統一的,布局是統一的,色彩是統一的,那孩子怎樣能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也沒有尊重孩子的想象和創造。。《幼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藝術部分的指導要點明確指出:“要避免僅僅重視表現技能或藝術活動的結果,而忽視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態度的傾向。”“幼兒的創作過程和作品是他們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應支持幼兒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表達,克服過分強調技能技巧和標準化要求的偏向。”我們的最終目標應是幼兒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表達,我認為要達到此目標,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積累想象和創作的素材。
任何繪畫的內容都來源于生活,幼兒的畫更是表現他的所見、所聞、所想。幼兒的生活越豐富,創作的素材就越多。教師應多帶幼兒參加社會活動,如經常帶幼兒到動物園看動物,看它們的外形特征及動作神態;觀看花卉展覽,了解每種花的顏色、花瓣形狀、葉子形狀;參加六一游園活動等等,讓幼兒見多識廣,積累繪畫的素材。還有教師應引導幼兒多接觸優秀的文學作品,指導幼兒多聽、多看故事、兒歌、影視片、兒童讀物等,可以擴大幼兒的知識面,積累想象和創作的素材。如給幼兒講一個有趣的故事后,啟發他把故事內容畫出來,幼兒會通過自己的想象,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繪畫。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