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作者:@佚名 2017-09-21 19:26:36
幼教網整理了關于幼兒游戲專題論文《談新時期幼兒游戲的特點與組織》,希望對幼兒學習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在教育學和心理學,對于游戲的研究,不外于三個方面:一是關于游戲的屬性和特點,二是關于游戲的功能,三是關于組織促進幼兒游戲。而后兩方面的課題都必須以前一方面的研究為基礎,也就是說不了解游戲的屬性和特點,我們便無法知道游戲是如何促進幼兒發展的,也找不到組織指導幼兒游戲的有效方法。
新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稱“新綱要”)提出幼兒教育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這就是說,把作為娛樂活動的游戲引進到幼兒園的教育領域,充分肯定游戲的價值,并確定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教學活動的地位。這對幼兒教育的改革起著重大影響。
游戲的特點是什么,它能不能成為幼兒園教育活動?這是大家所關心的問題。
首先,游戲是幼兒自主控制的活動,具有自主性。自主性的確是幼兒游戲的典型特征,主要表現為自主探索和自發練習。仔細觀察一下的話,我們可以發現,幼兒在游戲中的嘗試探索性行為的頻發率是極高的,凡是用來游戲的物體,孩子們是從不馬虎的,他要了解物體的性質,然后要作為工具實現自己的目的,于是敲敲打打、摸摸看看、拆拆弄弄等各種作用于物體的自主探索方法就成了他的游戲行為;自發練習是幼兒游戲的主要外顯特征,兒童似乎天生就有一種不斷重復剛剛出現的新的動作、剛剛獲得的新的經驗和活動的傾向,如聽故事,喜歡聽過無數遍的,甚至同一種玩具也要反復擺弄等,很清楚,這種重復活動的價值就在于練習,重復就是表明這個活動是他力所能及,卻還沒有充分發展完善的一種能力表現,孩子就是在這種自發練習中鞏固了剛剛萌發的許多新的身體能力和心理水平。
其次,游戲伴隨著愉悅的情緒體驗,具有娛情性。表現為情感補償與情緒宣泄,游戲的象征意義使孩子在游戲中能滿足現實中不能實現的愿望,而孩子在現實中壓抑的情緒能在游戲中得到排解。因為游戲是幼兒自己的世界,幼兒在自己的世界里,已經從一個被動的承受者轉化為主動的執行者。所以前蘇聯的阿爾金說,游戲是兒童的心理維生素。
第三,游戲是在假想的情景中發展的,具有假想性。幼兒游戲進行的是假想的成人實踐活動,這是在描繪幼兒游戲的實質內容,描繪幼兒游戲的內在矛盾。我們知道,游戲的假想性幫助幼兒解決了迫切想參加真正的成人實踐活動與其實際能力不夠之間的矛盾。在邏輯上,事物的實質內容應該是體現其本質的一個重要方面。因而,假想性是幼兒游戲的本質屬性,這不僅僅是從游戲本身的過程來說,而且這也在說幼兒的其他活動如生活活動等不具備這個特點,它體現著幼兒游戲與幼兒的其他活動之間的區別。
第四,游戲無強制的外在目的,具有非外在強制性。幼兒的游戲與幼兒的其他活動不同,那些其他的活動如一般的生活活動與成人的期望、功利、規范、要求聯系在一起,具有強制的外在目的。只有游戲才是幼兒本人的事情,幼兒游戲就是為了游戲,就是為了好玩,盡管在游戲的過程中客觀地實現著幼兒的發展,但幼兒本人在主觀上絕沒有這個目的,成人外在的強制的功利性目的更無法加進游戲當中去,否則就會破壞游戲,就不是游戲,就不是玩了。
幼兒游戲是兒童的基本活動,它是在教育的特定環境下進行的,并將游戲因素與教育因素有機結合。把兒童在游戲中的主體性體驗、游戲性體驗看作是人的最本質的需要,是教育最重要的內容。所以,只有讓游戲伴隨著童年,讓孩子的生活充滿希望和歡樂,讓教育隱含在游戲之中,使游戲既能保證教育上的自由,又能使兒童發展的過程實行自主建構,才能促進幼兒個性健康的發展,使它在幼兒教育里作為教育的基本活動而存在。總之,一方面兒童在游戲中滿足各種發展需要,實現自主發展;另一方面教師通過游戲完成教育價值引導。
教師如何組織幼兒游戲,實現幼兒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以下環節:
1、計劃游戲,準備游戲經驗。
新綱要提出:提供自由活動的機會,支持幼兒自主選擇、計劃活動,鼓勵他們在自主游戲中表現自己的長處和獲得成功的體驗,強化自主游戲的教育價值。而幼兒園的游戲是教育活動,因此應該在有計劃的指導下進行。本質上游戲的主體性與教育的計劃性并無矛盾,游戲的計劃并不是現場執行的計劃,而是置于頭腦中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靈活指導的參考計劃,它來源于觀察與研究,關注和尊重個別差異,努力使每個幼兒都得到滿足。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