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作者:@佚名 2017-09-20 20:49:21
幼教網整理了關于幼兒數學思維論文《觀點報告:讓數學教育回歸生活》,希望對幼兒學習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實施新課程,開展主題教育之后,廣大教師對數學教育產生了諸多疑慮:“數學教育的價值是什么?”“主題里面數學活動少怎樣完成教學任務?”“怎樣體現生活化?”“如何處理集體教學活動與區角、生活游戲的關系?”……這些問題,指向于數學教育的目標、內容、途徑、方法,其核心是數學教育的價值取向。
不可否認,分科教學和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活動都強調興趣、思維能力的培養。但新《綱要》將數學放在科學領域之中,這一嶄新的理念使其價值取向發生轉變,主要表現在從注重“掌握”知識到注重“建構”知識,從注重“知識技能”到注重“實踐運用”。
一、讓數學教育回歸生活
幼兒心理發展水平決定了他們對事物的理解往往是粗淺的、表面的,對他們而言,科學就是他們每天所做的事情,只有接通數學知識的生活源泉,才會讓數學充滿生機與活力。因此我們的教學內容應更多地取材于生活,打破形式化的敘述,讓數學經驗成為幼兒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實體,我們要打破以知識為主線的設計方式,強調以幼兒的活動為主線,讓幼兒在生活和游戲的真實情境中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數學感和數學意識。
(一)數學活動生活化的幾種途徑
讓數學回歸生活,數學就無處不在。在日常教學中,數學活動生活化主要有以下三種途徑:
1、材料生活化:把生活中的物品作為材料或教具,讓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積累數學經驗。如用積木發展幼兒的數數能力等。因其簡便易行,深受教師喜愛。同時,某些特定的生活材料具有潛在的數學價值:如玉米、大蒜等具有封閉性排列的特點,讓幼兒通過探索發現其規律可以引發對生活的關注,體驗數學的趣味性。
2、情境游戲化:創設一定的游戲情境,包含一定的數學目標,讓幼兒在游戲中通過操作擺弄充分感知體驗。如在娃娃家里讓幼兒分碗勺等。這種方法游戲性強,受到幼兒喜愛。
3、任務趨動式:根據日常生活中的真實情境開展活動,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如競賽性游戲的統計等。這種方法綜合性強,發展幼兒的多種能力,使他們對數學產生親近感,并感受到數學的作用。
(二)數學活動生活化的策略
1、走近兒童生活
要讓孩子“從生活、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引導幼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就必須了解孩子的生活,尋找最佳的教育內容與教育契機。
競賽性游戲是大班幼兒喜聞樂見的活動,石頭剪子布的游戲是每個孩子都會玩的,但他們常會為了贏輸而起爭執,原因之一是統計方法不合理,記不清輸贏。大班數學活動“誰是猜拳高手”再現問題情境,激起幼兒的學習動機,讓他們在愉快的游戲體驗中探索統計方法,既滿足他們的游戲需求,又解決了生活中的問題。
教師只要具備一雙會發現的眼睛,一日生活中到處都是教育契機:插晨檢牌時,引導幼兒用一一對應的方法看看誰沒來?數數缺了幾個人。我園每年一屆的桂花節閉幕式后會組織“評選我最喜愛的節目”的活動,根據各年齡班特點,讓孩子用不同的方法統計。劇院看演出,幼兒因為沒有掌握單數雙數的概念所以找不到座位,教師隨即進行了引導,并組織相關活動。
2、增強目標意識
1)理清現有目標體系
新《綱要》作為綱領性文件具有很強的原則性和指導性,教師的教學實踐需要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兩者并不矛盾。這就好比在大海航行,既要有燈塔指引大方向,又要有海圖指導具體的航程。就目前現狀而言:教師只有借助于清晰的目標意識才能把新《綱要》的理念落到實處。因此我們必須扎實掌握各年齡階段幼兒的發展水平,理清現有的數學目標體系,才能在面對生活情境時作出合理的價值判斷。我們可以參考整合省編系列教材、南師大課程指導、數學教學法教材中的目標,形成適合自己幼兒園的教學教學目標。
2)合理補充生活化內容
在育人目標和生活化理念的影響下,小學新課程標準將原屬高段的統計教學下移至第一學段,并分布到每個學期,重點讓學生經歷統計過程,培養統計意識。幼兒生活中也蘊含著許多與統計有關的情境,如統計比賽的成績,投票評選等,在生活化的理念下,這些活動自然可以成為幼兒學習的載體。大班數學活動《誰是猜拳高手》活動就是如此生成的,當然,與小學不同,我們的統計要求是很初淺的,而且尊重幼兒的原有經驗。幼兒通過直接觀察或記錄得到數據,通過數量比較判斷輸贏。在活動中不僅發展了計數、比較數量等數學技能,更重要的是在辯析的過程中感受了統計的過程,體驗了統計的作用,為其小學學習作好鋪墊。
另外,隨著幼兒經驗的發展,原有教學目標的延伸成為可能。如原教學目標中對于數數的要求是排除干擾數數,因此封閉型數數作為新的教學要求進入教學活動,又如在自然測量中嘗試性地加入感知簡單度量單位的活動(例:6斤有多重?1米有多長?)。
二、讓集體教學凸現價值
(一)新課程背景下數學集體教學活動的價值定位
新課程背景下,教學的途徑呈現多元化特點。新《綱要》強調“在生活和游戲中幫助幼兒建構經驗”,那么,是不是集體教學就不需要了?當然不是。幼兒在區角、游戲、生活中積累了豐富的感性經驗,集體教學活動的作用是梳理、提煉、概括。因此,一個有效的集體教學活動應該充分體現梳理提升的過程,促進幼兒的主動建構。作為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在活動的進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數學教學的指導策略
1、創設情境,激發主動
幼兒的興趣是探究的有效起點,在幼兒興趣點上生成的探究活動能夠激發起幼兒內在的學習動機,它是幼兒進入主動學習的前提。
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競賽性游戲是他們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可以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引發探索的欲望。在《誰是猜拳高手》活動中,教師還通過為自己的隊取名,預測結果來渲染氣氛,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
2、尊重幼兒,再現經驗
基于科學活動的學科特點,鼓勵幼兒探索,呈現原有經驗是非常關鍵的,是幼兒主動建構的前提。我們要接納和尊重幼兒不同的意見、探究方式以及發現。在此環節中,教師要創設安全的探索氛圍,讓幼兒充分與問題互動,與材料互動。比如在教學中,幼兒的表征能力具有很大差異,記錄的符號各不相同:有的用數字,有的用線條或圓點,還有的用較為繁瑣的記號,教師能夠充分肯定幼兒的記錄,并在此基礎上組織討論:哪種方法最簡便。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