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作者:@佚名 2017-09-18 18:03:37
幼教網整理了關于幼兒教育探索論文《家庭教養方式對幼兒愛的情感影響及對策研究》,希望對幼兒學習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一、問題的提出
幼兒期是一個個性、品德開始形成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形成的一切品德、習慣是非常牢固的,往往會影響一生而成為個人行為準則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為了使孩子健康成長應重視幼兒的早期品德和良好情感的培養。
幼兒愛的情感的形成,與家庭的教養方式有著很大的關系,家庭是以婚姻、血緣關系為紐帶的人們共同生活的社會組織。在家庭中,全體成員朝夕相處,甘苦與共,禍福相依。他們的關系最親密,感情最強烈,相互影響最深刻。馬克思說:“人是社會的存在物”。家庭成員包括經常來往的親友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繁雜的、微觀的網狀系統,它以一種全方位、多側面綜合交叉的方式,影響著兒童的身心發展,影響著親子之間雙向關系的質量和子女的個性發展的特點。在不同的家庭中,由于父母的性格與素質有差異,所受民族文化熏陶、教育年限、早期生活經歷、從事職業和興趣、特長等的差異,加上子女在相貌、健康、智力、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千差萬別,往往會產生出多種不同的教育方式,而且不同的教養方式導致孩子的情感發展也是不同的。國內外研究父母教育方式的文獻很多,早在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佩克和哈維格斯特等在美國中西部關于家庭作風對幼兒情感發展的大規模調查中發現,家長對待子女過分溺愛、嚴厲和過分放任都會產生不良后果。早在80年代,我國教育家曾專門對33戶家庭的父母教養方式及其對子女良好情感的影響做過追蹤調查,也發現家庭的教養方式對幼兒愛的情感有著直接的影響。
近年來由于家庭結構的日益“核心”化,大多數家庭只有父母和一個孩子,使得家長教育方式與幼兒的情感發展的關系更加密切。獨身子女在家庭中往往是父母、祖輩、親友等照顧、撫愛、贈物和智力刺激的集中對象。他們受到的關心和愛實在太多,而引導他們去付出關心和愛的機會、措施太少。他們習慣于為所欲為,有求必應的生活,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享受,很少想到別人的需要,以致使相當數量的獨生子女染上了自私、懶惰、任性和不會關心他人的毛病,也就是缺乏愛心,而這愛心正是幼兒良好情感的體現。
蘇霍姆林斯曾經說過:“善良的感情是良好行為的肥沃土壤。良好的情感是在幼兒時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將永遠無法彌補。”這句話深刻地告訴我們應重視幼兒早期良好情感的培養。良好的情感,無論對幼兒身心健康的和諧發展,還是使其將來成為高素質的人才都是十分重要的。本文試圖從家庭的教養方式對幼兒愛的情感的影響方面做出一些探索。
二、 課題研究的方法
(一) 課題的界定
家庭教養方式指的是父母對待孩子的比較穩定的教養觀念(如兒童觀、教育觀、養子觀、人生觀)和已經習慣的教育行為。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民主型、溺愛型、粗暴型、放任型、苛求型等。良好情感包括著多種內容,而本文所涉及的良好情感主要是指愛的情感,是指幼兒是否具有愛心。愛心是熱情開朗的性格和對人、對物、對事的一貫關心的態度,就是能覺察體驗別人的心情,能站在別人的位置與角度感受別人的快樂、痛苦、煩惱、失望之心。培養孩子的愛心主要通過愛親人從而擴展到愛他人、愛集體、愛自然、愛祖國、愛家鄉的良好情感。
(二) 研究假設
通過幼兒園、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聯合教育,采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為家長進行正確的教養方式提供全方位服務,從而使家長運用科學的教養方式培養幼兒愛的情感。
(三) 研究目標
我們研究此課題的目標可以從兩方面來闡述:
1、 理論上的目標:通過調查和研究,旨在探索家庭教養方式對幼兒良好情感影響的一般規律,從而指導實踐,促進發展。
2、 實踐上的目標:通過本課題研究,進而達到提高家長對培養幼兒愛的情感的認識,掌握培養方式、改變不良的教養方式,從而萌發幼兒愛的情感。
(四) 研究內容
家長教養方式及幼兒愛的情感的現狀調查;成因分析;對策研究;
(五) 研究時間和對象
時間:2001.1-2002.1
對象:全園幼兒
(六) 研究步驟
1、 研究前期的準備階段(2001年1月)
(1) 確定課題,制定計劃。
(2) 組織課題組,進行分析。
(3) 制定評價方案。
2、 調查研究階段(2001年1月~3月)
(1) 家庭教養方式現狀調查。
(2) 家庭教養方式與幼兒愛的情感的關系調查
3、 實驗研究階段(2001年3月~2001年12月)
(1) 影響家長教養方式因素分析。
(2) 研究對策
4、 總結整理階段(2001年12月~2002年1月)
(1) 統計。
(2) 撰寫課題
三、 課題實施
(一) 調查研究
(二) 制約家庭教養方式的若干因素
家庭教養方式及幼兒愛的情感的產生不是偶然的,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它受到父母經歷、文化素質、道德水平、教育觀等方面的制約而相互影響的產物。
1、 教育觀的制約
一切有關兒童的教育觀念的形成和發展是與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有著密切的聯系。中國傳統的“以老者為本位”的社會觀念意味著對孩子的重視不是建立在對兒童獨立精神的理解和尊重上的。“愛幼”并沒有真正體現在對孩子獨立人格的承認。“孩子是自己的”,把孩子作為私有財產的舊觀念根深蒂固。既然孩子是自己的,而且現在只有這么一個,那么對這根獨苗當然應倍加珍惜,特殊愛護便成了廣大家長的普遍心態。在這種心態的指引下,家長一方面表現為對孩子過度寵愛、遷就,無原則的疼愛,孩子在這種特殊的照顧中往往會自我中心意識膨脹,形成驕橫、自私,抗挫折能力弱,缺乏愛心的毛病。另一方面,現在的家長在思想上普遍存在著重智力輕德育的教育觀念。他們認為高智力是高成就的前題,什么關心他人、獻愛心活動這些都不是正事,他們把孩子的智力教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思想嚴重影響著幼兒愛的情感的發展。
2、 文化素質的制約
豐富的教育知識是教育孩子的前題,也是滿足孩子對父母不斷增長的文化素質要求的需要。具備了豐富的育兒知識,家長才能解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斷遇到的問題,才能具有良好的教育方式,從而引導幼兒愛的情感的發展。然而,入托我園的孩子家長有許多都是個體經商者,這些家長文化素質大都不高,日常言行、修養較差,不能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對孩子的教育常敷衍了事,或放任不管。而有些高學歷的家長認為自己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也自然具備了豐富的教育知識。所以有些目中無人,常以高人一等自居,對于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這二種家長都不具備良好的教養方式,妨礙著幼兒良好情感的發展。家長只有在一定的文化水平上,學習和積累一定的教育知識才能為孩子提供科學的教養方式。
3、 道德水平的制約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而且是長期的全方位的教師。孩子在社會化過程中,最初的,最直接的模仿對象就是父母。因此,家長的崇高品德是一種教育力量,不僅能影響家庭教育的效果,而且能影響孩子良好的情感、品德的形成,俗話說:“上梁不正下梁歪”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如果家長的自私、狹隘、貪圖小利、損公肥私、損人利己、虐待老人、缺乏愛心,甚至引導孩子也仿效自己的不良行為,試想一下,孩子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下能有愛心可言?所以,幼兒愛的情感的發展,也受到了家長道德水平的制約。
4、 父母經歷的制約
每個父母都有各自的經歷,有些家長認為過去自己條件不好,現在生活得到了改善可不能再虧待了孩子,所以千方百計地滿足孩子的要求,以彌補過去的不足;有的父母心甘情愿節衣縮食,省下錢來用昂貴的代價買“名牌”一味地滿足孩子的高消費:有的父母下崗以后怕孩子難過、委屈,瞞著家人去干累活、臟活卻讓孩子過養尊處優的生活。這種溺愛型的教養方式最后導致孩子的是冷淡和自私。他們只知道向別人索取愛而不知道去付出愛。而有些父母自己沒讀多少書,卻把希望全部傾注在孩子身上,他們一味地給孩子“加餐”希望孩子今后能出人頭地,使孩子喪失了玩的時間,減少了童年的歡樂,在這種苛求型的教養方式下,孩子對父母充滿了恐懼。
(三) 促進家庭教養方式的有效策略
采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導家長們應用科學、合理、可行的教養方式是培養幼兒愛的情感的有效策略。在實際研究中,我們采用了以下一些方法:
1、 繼續普及家長學校,對家長進行“崗前”系統指導,努力提高家長素質。
要想改變家庭不良的教養方式,培養幼兒愛的情感,首先要提高家長的自身素質。因為家長是家庭教育的實施者,決定著家庭教育的培養目標、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在家庭教育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