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作者:@佚名 2017-09-04 13:24:28
(4)同桌相互讀一讀反義詞。
(5)教師引領學生游戲:我們一起來做個“找朋友”的游戲吧,我說一個詞,你們來說它的反義詞,看看誰先找到朋友。
設計意圖:在對比中領會詩句的意思,從而體會詩句描寫的奇怪現象,原來詩句說的是“畫”。組織表演等活動,理解反義詞的意思并鞏固識字。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1.多媒體課件出示課文插圖,趣味提示,指名背誦古詩。(學生背誦一句,課件出示一句:“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2.多種形式背誦古詩。
(1)師生搭檔每人背一句。
(2)學生分小組在組內互相背誦。
(3)男女生互相比賽背誦。
(4)教師點名挑戰背誦。
(5)學生互相點名挑戰背誦。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設計體現了一年級趣味閱讀的思想。在各種形式的誦讀中,激發學生背誦的欲望,使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同時又在誦讀中鞏固識字教學。
二、自學生字
1.指導學生讀課文,畫出生字,多讀幾遍,記住字形。
2.小組內利用生字卡片識記生字,教師巡視指導。
3.教師導學:拿出生字卡片,找同學說說自己是怎么識記的,說說自己的識記方法。
(1)“來”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詞。用“加一加”的方法識記:“土+厶=去”;“米+一=來”。
(2)色,上面是“”,下面是“巴”。可以用想象法識字:尾“巴”頂戴個小帽子。組詞:彩色、紅色、白色、有色、無色。
(3)聽,左右結構,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識記,左邊是“口”,右邊是“斤”,合起來就是“聽”。組詞:聽見、聽到、聽聲、聽說。
(4)無:可以用區別形近字的方法識記,“無”和“天”都是四筆,“無”第四筆是“豎彎鉤”,“天”第四筆是“捺”。也可以利用換一筆變新字的方法識記,“天”換一筆變成“無”。
(5)遠、還、近:都有“辶”。用偏旁歸類法來識記。“近”——“斤”加走之旁;“遠”——“元”加走之旁;“還”——“不”加走之旁。
(6)不:猜謎語識字。謎語:“木不出頭”。組詞:不好、不用。
(7)聲:上下結構的字。組詞:聲音、大聲、聲樂、聲母。
4.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新的偏旁“辶、”。
5.同桌之間互相考查識字。
6.游戲:識字大轉盤。(課件出示轉盤,轉盤上面標有本課生字)讓學生上來轉轉盤,轉到哪個字,就用那個字組詞并說一句話。鞏固識字。
設計意圖:識字教學要注意兒童特點,將學生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他們利用各種機會主動識字,力求識用結合。本環節通過多種形式的識字教學,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同桌互考、識字大轉盤游戲等活動方式,引領學生掌握多種識記漢字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
三、指導書寫
1.呈現“水”“去”“來”“不”4個要求會寫的字,讓學生觀察這4個字的筆順、筆畫特點。
2.教師逐字范寫,學生書寫。
3.教師整體范寫,仔細觀察生字的筆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水”的豎鉤寫在豎中線上,橫撇從橫中線起筆。“去”的豎在豎中線上,第一橫短,第二橫長。“來”的豎要在豎中線上,撇、捺要舒展。注意“不”的豎要在豎中線上,最后一筆點從豎中線和橫中線交叉處起筆。
4.學生獨立書寫,同桌互評,互相借鑒,教師巡視指導。
5.學生在書上描紅,對比自己書寫與書中不同之處。
6.學生再寫,班級展示。
設計意圖:對于一年級的孩子,指導書寫時必須細致。不僅應該從整體上觀察生字,還要從筆畫的占格位置、正確筆順,生字的大小,甚至筆畫從哪里起筆,怎樣收筆都要提醒。教師范寫指導要貫穿整個的學生書寫過程。
四、積累誦讀
1.教師導言:(充滿激情)這首詩可真有趣呀!短短幾十個字就描繪了這么美的一幅景象。你們還知道哪些有趣的詩嗎?(學生拓展背詩,產生喜愛朗讀古詩的情感。)
2.回家請爸爸媽媽猜今天學的謎語詩,如果猜對了,就畫一幅美麗的山水畫送給他們作為獎勵。
3.搜集更多古詩,參加下周班級開展的“古詩誦讀會”。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通過開展“古詩誦讀會”的形式,引導學生積累古詩,激發學生興趣,豐富積累。考慮到孩子的年齡特點,通過回家為爸爸媽媽猜謎語的活動再現情境,加深印象的同時感受到成就感。
板書設計
畫
遠看山有色,
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
人來鳥不驚。
教學反思
反思《畫》這篇課文的設計與實踐,總的來看非常務實:務實的思想、務實的設計、務實的過程,使學生真正在情境中學習,體現了語文教與學的理性回歸。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本課識字寫字是重點。課堂上,以讀為主,始終讓“讀”貫穿學習。采用不同方式朗讀,學生邊讀詩句邊認生字,讓孩子既在文中識記生字,又注意了生字的應用。老師在其中少范讀、帶讀,把充分讀詩的機會交給學生,而老師在其中借機點撥對重點詞的理解,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賞圖、讀詩、識字是輕松的,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成為學習的主人。
2.在學生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能夠從學生學習習慣不好、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點出發,充分發揮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的組織、協調作用,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