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作者:@佚名 2017-08-31 10:45:51
師:里面有什么?(鐲子。)你覺得誰會喜歡這件禮物?為什么?
(析:雖然小班幼兒生活經驗不豐富,理解水平低,但由于童謠內容貼近生活,具體形象,因此很容易被幼兒接受和理解。但又由于幼兒過于熟知這些內容,因此若僅僅用圖片展示和教師講解的形式,則會比較單調,容易陷入枯燥乏味的反復聽說,難以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而運用電子白板的聚光燈、拉幕、放大鏡、拖動等功能,有趣的呈現方式、生動的形象刺激、神秘的語言引導,深深地吸引著幼兒,引發了幼兒的無意注意,強化了幼兒的有意識記。)
三、完整演示,整體感知
1.觀看整體演示,加深理解。
師:我們是怎么找到鐲子的?(幼兒回答,教師點擊相應圖片。之后,請個別幼兒在大家說時操作一遍。)
2.按從外到里的順序說童謠,理解里外關系。
師:有一首有趣的兒歌說的就是這個找到鐲子的過程,名字叫《房子里有箱子》:房子里有箱子,箱子里有盒子,盒子里有鐲子。
3.突出重點,感受以“子”字押韻的童謠特點。
師(小結):這首兒歌說起來很有趣。房子、箱子、盒子、鐲子,它們的后面都有一個什么字?(“子”)所以,它還有個好聽的名字叫“子字歌”。
師:我們用圓舞板來伴奏,有節奏地說一說這首“子字歌”。
4.說做結合,表演童謠。
師:“子字歌”真有趣,我們還可以一邊說一邊用動作做一做。
(析:這對于小班幼兒來說,認識物品之間的空間關系是。有難度的。如果采用實物展示,不僅需要準備大量的教具和學具。而且不能生動地展現作品所要表達的意境及魔術般的奇妙效果。所以,在幼兒學習童謠環節,教師通過生動有趣的動畫演示,以及讓幼兒親自操作電子白板,使童謠內容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形象,引導幼兒猜想,激發了幼兒的表達欲望和學習積極性,幫助幼兒進一步感知物品之間的空間關系。)
四、經驗遷移,嘗試仿編
1.替換盒子中的物品,學習仿編。
師:我們找到了鐲子,還想不想去找更多的寶貝?讓我們戴上望遠鏡,再來找一找。
師:這是一首“子字歌”,你要動腦筋仔細想一想這只盒子里有什么?(出現梳子。)
師:我們可以怎么說?(盒子里有梳子。)
2.玩“猜謎游戲”,仿編童謠。(用放大鏡功能呈現帶“子”的物品。)
師:我們找到了鐲子和梳子這兩件寶貝。現在,我們玩個躲貓貓的游戲,看一看有什么驚喜等著我們。請你們把眼睛閉上,等老師說到“貓貓躲”時,你們才能睜開眼睛。(用拖動功能呈現三只盒子。)
師:你看到什么了?這里有幾只盒子?(三只。)什么顏色?(紅、黃、藍。)你覺得哪個盒子里有驚喜呢?
師:這三只盒子都是謎語盒,要猜出謎底才能打開盒子。哪個小朋友愿意試一試?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