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6-08-16 16:33:30
二、歸納規律,提升概念
“數的組成”教學中的互補、互換規律是一個重點也是難點。在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方式來發現這兩個規律。
游戲中孩子除了與材料之間的互動,活動后教師與孩子的互動無疑是十分關鍵的,教師在關鍵時刻的“提問”更是起到一種“支架”的作用。如幼兒在交流整理歸納的過程中,教師的問題呈階梯式拋出:初步性問題:“你發現了什么?你有更簡便的方法記錄嗎?”通過這樣的交流幫助幼兒梳理記錄過程中有可能出現的情況,并一一羅列;關鍵性問題:“找出兩組相似的記錄,用自己的方示表現出來。”這實際上就是教師匠心獨具的適時“支架”,引導孩子能夠在觀察的基礎上,分析比較多組分合記錄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并交流討論、自己操作,來體驗互換關系。為尋找結果中的孩子的學習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支持。挑戰性性問題:“怎樣的記錄最容易讓人記住,又不會漏掉和重復呢”,引導幼兒思考如何排列更有序等。這些問題無疑為孩子提供了一個深入探究與討論、互動與思考的有效平臺,提升了活動的內涵。讓幼兒在開放的環境中自主的探索、發現,學著自己來歸納數的組成中幾個重要的關系。這樣,不但符合了幼兒的學習特點,同時也提高了幼兒學習的興趣和能力。
三、重在運用,遷移經驗
數學來源于生活實踐,也應用于生活實踐,兒童的思維是感性的、具體的,只有應用于生活的數學教育活動,才能使他們真正體會到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對于數的學習,我們更加重視經驗的遷移,運用在生活中,我們通過“頒獎”活動——游戲情境的延續,讓幼兒在領獎過程中遷移自己的已有經驗,“每個小朋友抽一張獎券,每張獎券只能領兩種獎品,而這兩種獎品的價格合起來剛好是獎券的面額。鞏固對10以內數的組成的理解,從而來解決游戲活動中的問題。而且幼兒在活動結束時通過相互分享的情感化形式來相互檢驗結果。使整個學習活動始終讓幼兒在快樂學習中得到更加自主的發展。
當然在學習數的組成過程中,僅僅依靠正式的集體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在正式教學之前,可以利用廢舊材料,設計制作簡單、耐玩,又具有數組成功能的學具,放在幼兒容易取放的地方,便于幼兒選擇、調換、整理、取放。讓幼兒通過與材料的充分接觸,積累相關的具體操作經驗,使這些非正式活動的操作經驗為幼兒正式學習組成奠定初步認知的基礎。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