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勵步英語 作者:勵步英語 2016-08-11 11:56:49
你更應該關心的:
學生是學校的主體,家長應該把更多的視角放在學生身上。家長在看課表的時候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上課的時間上,喜歡去數每周有多少節語文課,多少節數學課。其實無論是哪個國家的學校,小學六年的課程大綱不會差別太大,無非是那些知識。該學的東西終歸都會學到,三年級不會的五年級他自然就會了。但是如果一切向成績看齊,那么一些更關鍵的東西可能會被忽略。所以我更建議大家去數一數孩子們每天到底有多少課外時間,戶外時間,有多少時間在長腦子,有多少時間在長身體。這里我說的“走出校門”,不光是說走出那個physical的門,而是說他們有沒有機會脫離課本,走出教室,離開學校,擺脫老師們一板一眼的傳授,從生活中,從社會里學到些可能更重要的東西。
一個學校作業的政策往往體現了辦學特色。作業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我相信家長們都有各自的解讀,所以可以先問問自己,你覺得每天做多少作業是合理的,然后再聽聽學校怎么說。如果你們是吻合的,那我覺得是一個好的跡象,如果差別很大,無論是太多還是太少,我都建議你轉身就走。因為學校的作業政策不會因為你的需求而改變。
孩子們的識字率,他們的文學修養,還有最后他們能使用英語或中文去溝通、去表達、去獲得知識的能力,往往不是取決于學校用的課本,而取決于孩子有多少時間花在閱讀上,而且絕不是教材和教輔書,而是讀他們自己想讀的東西,可能跟考試無關的閑書、雜書,那些“沒用“的書的機會。學校有沒有提供足夠的書,足夠的閱讀空間,足夠的閱讀時間至關重要。
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和以老師為中心的課堂有著本質的差別,每節課上學生發言的機會不光取決于學校的師生比例的設置。當然學生越多,每個人得到的機會肯定越少,但老師有沒有愿意讓學生去多說話,把課堂留給學生其實更關鍵。在課堂上用討論和演講代替記筆記和聆聽,老師不再是知識的分發者而化身一個學習的Facilitator輔助者和支持者的角色,能不能得以實現也是衡量一個新時代的學校的標準 。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和主人,無論年紀大小。學生每天都應該有一段時間是由他自己支配的,學校如果把孩子的時間都填的死滿,孩子們被動的游走在各個教室和科目之間,沒有機會去想一想他自己能夠在學習中扮演一個什么樣的角色,能在學習中做哪些決定,將來一旦脫離了學校的管理、老師的指導、家長的敦促,就瞬間失去了學習的能力。我們應該培養孩子的獨立學習者,用什么樣的學習,怎么學,學什么東西,都會讓他產生對學習的興趣,這樣就不用太在意去哪個學校就讀,讀什么樣的學校。無論在哪,孩子都會以他自己的方式學他自己想要學的東西。這種學習能力的培養,可以提高孩子以不變應萬變的能力。所以在培德每天都有很多的留白時間,這些時間讓孩子自己決定。
現在的家長疲于把孩子填得很滿,讓他們沒有任何留白的時間,讓他們沒有了休息的時間。總怕耽誤了他們這個才華,那個才華的發展,總怕耽誤了一個愛因斯坦一個貝多芬的出現,這種想法其實挺幼稚的,我只能這么說。我覺得家長應該關注的是這個學校有沒有足夠的戶外時間,有沒有足夠的運動時間。在小學階段,在幼兒園階段,還有什么比孩子長身體更重要的事情?這些事情嘴巴里都懂得,但他們一旦擇校的時候,那種消費者心態,那種自助餐消費者心態,就顯示出來了,就會給學校提意見,時不時說你們這個不夠,那個不夠,一問就是這個不夠,那個不夠。他們看到的是減法,而不是加法。
這個我是想提醒家長們要注意的,這個不是學校的問題,這個是家長的心態問題。所以你可以去問問學校你們的課表有沒有設計足夠的時間讓孩子去做他們自己想做的,或者做他們愛做的事情的機會。因為學習這件事情本身就應該屬于孩子的,家長們過多的干預,過多的規劃,其實是剝奪孩子們成為自己學習主人的機會。
你可能不知道的:
梅貽琦先生說過: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 一個學校的核心價值在于它的人,在于它的軟實力而不光光在于它的硬件。學校最核心的競爭力絕對不是它的硬件設施,而是它的教學團隊。老師在這個學校到底有沒有得到尊重和賞識,有沒有得到合理的回報,對他們工作的效率和持續的熱情和激情是非常關鍵的,F在是一個人才爭奪白熱化的時代,學校在老師身上的投資直接反映它的價值觀。當然,我覺得教育崗位不是一個簡單的用金錢來衡量的職業。真心投身教育的人,他所期待的回報一定不完全是物質的。要吸引來優秀的老師,一定不是光靠高薪,要留住優秀的老師,需要為老師提供他們最需要的東西——成長的空間和實現自我價值的平臺。
在教師聘用標準上,一個學校采取什么樣的立場和優先權,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學歷重要還是畢業院校的名聲更重要?專業素養重要還是學習力更重要?一紙文憑重要還是老師的生命體驗更重要?師德師品重要還是教學能力更重要?無論校長在面試時怎么問問題,但有兩樣事情我覺得是底線:第一,對孩子無條件、無差別心的愛和包容,第二,與生俱來的對教育的激情和使命感。
老師的工作時間除了在課堂上與孩子面對面的接觸,還有一些是隱性的,如批改作業和備課的時間,所以看老師的工作量不能只看他教課的時長。老師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做這些隱性的事情,他愿不愿意能不能夠在下班后做這樣的事情,最終是考驗老師的人品,教書就是個良心活,沒有底的。學校做人事編制,給老師排班的時候,有沒有對老師發自內心的眷顧是學校的一種態度。
在這樣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無論老師們是從哪所名校畢業的,從哪所名校挖來的,他們面對當今的教學崗位都是有挑戰的。學習的方式在變,學習的工具在變,學生們更在變,老師們不變,就會被歷史淘汰。一個學校愿意花多少錢,花多少時間讓老師們參加崗位上的培訓,去給足老師自我提高的時間,給老師跟同事交流碰撞、跨崗位、跨學科、跨校區的去集體備課,可以看出這個學校是真心的辦教育還是說只是請來老師把課表填滿,這是有本質的差別的。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