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互聯網 2016-07-26 17:43:06
縱觀我國兒童的偏食現象,大致可分為四種類型:
心理性偏食:一種營養可以獲得補充的無害性偏食。
有心理性偏食的孩子,由于習慣及心理因素,會拒食某種食物。如因怕腥氣而不吃魚蝦;怕吃進污泥而拒食蓮藕;看見豬的丑陋模樣或雞糞而拒食豬肉和雞蛋等等。但是因為孩子們拒食的食物不太多,通常不會因拒食這類食物而導致嚴重的營養不良,他所缺乏的營養往往可從其他食物中獲得補充,其結果并不影響孩子的健康。
經驗性偏食:是一種有可能造成體內營養失衡的偏食。
這類兒童往往從經驗和直覺出發,會拒食很多食物。如不吃魚、肉、雞、鴨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或者不吃富含維生素、纖維素的蔬菜等等。其后果可能有兩種:一是他們可能從雞蛋、海產品、奶制品等食物中獲得蛋白質,從水果、西紅柿、瓜類、薯類中獲得維生素與纖維素,體內營養結構基本均衡;二是在主客觀因素影響下未能及時補充其所需的營養,自然就會因營養的失衡而損害健康。
過敏性偏食:是一種容易被忽視的偏食。
由于物種基因的改變、化肥和殺蟲除草劑的廣泛使用,以及植物、禽畜生存環境被污染等原因,食物中所含致敏物質增多,這易使免疫機能不夠完善的兒童發生過敏反應。不過,這種過敏反應不一定會表現出典型的皮膚斑疹、潮紅等癥狀,而大多表現為輕重不同的胃腸不適、全身疲乏、煩躁不安和精力渙散。以致他們在餐桌上見到與致敏食物色澤、味道、形狀相近或相似的非致敏食物時,立刻產生拒食心理,甚至為此放棄整餐。對于這種情況,家長必須細心觀察找出致敏源,在以后的生活中,盡量避免這種食物在孩子面前的出現,從心理到生理逐步矯正孩子的偏食。一般說來,這類偏食對孩子健康影響不大。
絕對性偏食:是一種危害性極大的偏食。
這類偏食成因多而復雜,與孩子的心理因素、疾病因素、習慣因素等有密切關系。通常可見這類兒童嗜食某種食物而不涉及其他,如只吃甜點心、只吃米飯和咸菜,只吃脂肪類食物等等。由于不肯吃其他食物,體內營養結構會失衡而有損健康。對此,家長往往顯得力不從心,而不得不求助于專科醫生指導,采取合理用藥的方法對孩子進行治療。或從心理調節開始,慢慢擴大孩子的取食范圍,逐步培養起健康的飲食習慣,使孩子最終獲得矯治。
綜上所述,對待兒童偏食應根據偏食對孩子的影響區分對待。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調查資料顯示:該國小學生中輕微偏食者占43%;中學生占18%;中小學生嚴重偏食者僅占7.7%。在回顧性調查中還發現,孩子偏食的情況會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得以糾正。所以,除極少數的絕對偏食者需要治療外,對于其他類型的偏食兒童,父母不必過分憂慮,而胡亂給孩子用藥或強令其進食。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