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整理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16-04-28 16:02:11
你還敢買高價學區房嗎?
南京一小學搖號招生觸動學區房神經,個別所涉學區房價格出現急跌,隨著多校劃片的推行,以及教育資源的不斷均衡,學區房這場瘋狂游戲離結束還有多遠值得深思
學區房的擁有者們要小心了,南京建鄴區最近發生的一件事對飆漲的學區房價格敲響了警鐘。
由于建鄴區新城小學本部今年的實際入學名額為600人,超過原定招生計劃240人,當地教育局建議,600名新生參與搖號,部分學生借用隔壁的建鄴高中校舍念書,執教的依然是新城小學的老師。
雖然當地教育局承諾師資力量不會改變,但依然難以平復家長的情緒,更引發關注的是,已有多家媒體報道稱,對口該小學的個別學區房每平方米急跌了數千元。
事實上,教育部辦公廳今年2月已下發通知明確提出,在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擇校沖動強烈的地方,根據實際情況積極穩妥采取多校劃片。這也是教育部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出實施多校劃片,為的就是使教育資源分配更為公平。
雖然南京新城小學目前面臨的情況不同于多校劃片,只是借用其他學校的校舍,師資力量并未減弱,但依然對相關的學區房價格產生不小影響。顯然,學區房高企的價格已不再是共識。
此事引人深思的是,隨著教育部繼續對多校劃片的極力推行,以及教育資源的不斷均衡,學區房這場由房東、家長、中介、學校一起參與的瘋狂游戲離結束還有多遠?
為炒作學區房“降溫”
提及學區房,人們的印象多是價格高、增值快等,屬于房地產市場的一種衍生品。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多數父母不惜花費重金購買對口好學校的學區房。可這一心理卻被不少炒賣學區房的投機者所利用,使得學區房價格不斷飆漲。
事實上,相關政府部門早已注意到此類情況,施政時,對于學區房價格飆漲的抑制也從未停止。以上海為例,今年實施了“3·25”樓市新政,出臺了多條房價調控舉措,包括提高二套房首付比例及購房者繳納社保年限增加等,將不少熱衷于學區房的投資客擋在了門外。
2014年底,即將退休的劉先生決定將對口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下稱“靜教院附校”)的學區房賣了變現。他的理由有兩點:學區房價格已高得離譜,比周邊非學區房源高出10%~20%,“簡直就是在鋼絲上跳舞”;其次,2014年上半年靜安區出臺了最嚴入學新政,本區內每戶地址五年內只享有一次同校對口入學機會,這在劉先生看來,政府的態度一直很明確,抑制學區房炒作,極力使教育資源配置更均衡,“如果只有買得起學區房的人才能讀上好學校,何來公平可言”。
于是,劉先生以到手近600萬元的價格將靜安區大聞麗都苑的一套107平方米的房子賣給了正在為5歲孩子擇校的陳先生,單價超過每平方米5.6萬元。此時,對口靜教院附校的海防村小區,由于多是20~40平方米的小戶型,總價相對較低,但單價已經超過了每平方米8萬元。
但事與愿違,雖然“五年一個學區名額”的實施確實對當時的學區房價有所抑制,但隨著整體樓市逐漸回暖,學區房價格依然在上漲。
“學區房的價格普遍比非學區房貴10%,比如海防村的房子大部分都是購房者買來掛戶口讀書使用,這些購房者根本不會居住。”
如今,大聞麗都苑相同戶型房產的掛牌價格已經突破了每平方米9萬元,總價已上千萬。這意味著,陳先生買下房子不到一年半的時間,資產已增值近400萬元;而劉先生雖然之后也買了房,但增值速度卻比不上學區房。
但有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與去年相比,目前的學區房已“降溫”不少。盧文曦告訴本報記者:“去年很多學區房都還有投資客在(炒作),今年上海出臺‘3·25’新政后,很多投資客都被擋在門外,因此市場開始回歸理性。我們預測今年5~6月會有一些剛性需求的購房者開始購買學區房,如果沒有投資客,這個市場會相對穩定。”
易居智庫研究總監嚴躍進則建議,住建部門在項目規劃和審批的時候,必須對此類學校資源進行系統把握,在項目預售前就應該有各類明確的學區教育資源分布情況,以及分配的機制,這樣也可以規范學區房的市場。
根源是教育資源是否均衡
學區房的概念并非中國獨有,只是由于教育資源的不均衡,使得中國的學區房炒作更甚。
身在上海的張軍(化名)目前與陳先生2014年底面臨的情況相同,女兒已經5歲,到時候考慮擇校的問題了,但當和其他購房者被卷進購買學區房的漩渦以后,他發現買房已經身不由己。
事實上,張軍起初并不覺得學區房有多大魅力,只希望女兒能開心快樂地成長。無奈的是,周圍的朋友們都在想方設法讓孩子讀上好學校。
有限的教育資源,是學區房價格不斷上漲的主要原因之一。縱然上海有超過100所社會認同的“好小學”,但是對于有近2500萬人口的大都市而言,依然杯水車薪。
復旦大學2015年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將“重點小學”的學區樓盤價格進行了統計,按照市區和郊區歸類,并對比其區域內學區房和所有樓盤的價格中位數,可以看出這些學區房單價比全部房屋單價均高出每平方米6000元左右。
為了讓適齡兒童更公平地獲得優質教育,從國家到地方的教育部門的努力一直沒有停歇。
教育部基礎一司司長王定華2015年底曾表示,教育部正在考慮推行“多校劃片”,也就是一個小區對應多所小學、初中,讓買了“學區房”的家庭也不確定到底能上哪個學校。
今年2月,教育部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做好2016年城市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在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擇校沖動強烈的地方,根據實際情況積極穩妥采取多校劃片。
多校劃片是指一個小區對應多個學校,多校劃片會將熱點小學、初中分散至每個片區,確保各片區之間大致均衡。
隨后,上海教育部門表示,上海目前已經在大力推行的學區化、集團化政策,正是符合上海實際情況、推進教育資源優質均衡的舉措,和“多校劃片”的本質是一樣的。集團化辦學就是將優質學校與自主發展能力較弱的學校,或者大型居住社區公建配套新建學校等結成辦學聯合體,通過學區化、集團化辦學的組織形式。
浙江省教育廳負責人也曾表示,浙江教育資源相對均衡,且已實行“單校劃片”多年,制度比較成熟,效果也較好,浙江近期將不會采用多校劃片的入學方式。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