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互聯網 2015-01-30 18:06:03
小學生學國學、讀經近年來漸成風潮,不過對于這一風潮的評價,卻各有不同。學國學需要的是積淀和熏陶,不能人為地定下什么目標、指標,急功近利只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著名學者、南開大學教授孫立群,他表示,讓小學生乃至中學生接觸一些傳統文化,這本無可非議,也不無益處,不過對于傳統文化,不能盲信,甚至是 迷信,不應盲目地認為傳統文化是濟世的良方、教育的良藥。而是要加以分析,培養學生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待傳統文化,吸收真正有益于現代社會的知識。
經典誦讀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墩撜Z》
●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墩撜Z》
●盡信書,不如無書!睹献印
●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睹献印
●故治民無常,唯法為治。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韓非子》
●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韓非子》
【傳統文化不是萬能靈藥】
隨著國學熱的持續,各種少兒讀經、學國學的活動長盛不衰,教小學生行古禮、讀古書漸成風潮,但這股傳統熱也引來不少爭論。
孫立群說:“學界對于國學的定義,它的內涵和外延至今爭議仍舊頗大。不過在社會上,這幾年國學大行其道。嚴格說來,國學的定義并不清晰,所以現在流行的其實是指傳統文化。傳統文化當然有必要重視,它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源頭。但同時,它也有自身的問題。”
今天重提傳統文化,究竟應該注意什么問題?孫立群說:“傳統文化對于當下已經時過境遷了。傳統文化是建立在農業時代、專制社會基礎上的,根子上 都是為了維護等級制度和王權統治,仔細讀諸子著作就會發現,它們和現代社會不是一個味道。比如儒家,言必稱三代,是說一種往后看的態度,法家稍好一點, ‘不師古,不法先王’,最起碼在歷史觀上是往前看的,但仍舊是維護等級制度的。”
當然,這并非意味著傳統文化一無可取,孫立群說:“比如對于個人修養上的熏陶,為人處世上的培養等。所以,站在現在的角度去分析鑒別,統和成一個有益于今天的東西,這是有好處的。但是卻不能把傳統文化當作萬能的靈藥。”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