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互聯網 2014-12-28 22:41:56
學生認真聽課的程度和學習成績并非完全成正比。
孩子習慣一邊做作業一邊聽音樂?上課時候孩子從來不看老師,卻喜歡邊聽課邊在書上涂鴉?思考時候總喜歡咬筆頭?上周六,武漢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周運清蒞臨佛山舉行的一場公益講座為上述這些在許多家長看來是開小差的行為作了平反“個性化學習的孩子更優秀!”
現象:孩子在學習習慣上存在偏好
“經常有這樣的例子:孩子要一邊聽著電視一邊做作業,關了電視就做不下去了;或者總愛一邊上課一邊涂鴉,課本上每頁都有古靈精怪的圖畫……他們是在開小差嗎?” 周運清教授的一席話激起了在場聽眾的共鳴,不少家長頻頻點頭。
“個性化學習能力是指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偏好,是有效學習的習慣性方式,具有相對的穩定性。這些偏好或個性主要有三種類型:聽覺型、視覺型 和觸覺型。類型不同,學習行為不同。”周運清說,這些個性化的習慣,只要仔細觀察就可以辨別,但以往曾經被人們誤以為是開小差。
例如視覺型學習行為的孩子,寫下來的東西會記得更牢。所以上課時,會記詳細的筆記,喜歡從電視或錄像中學習,在做作業或學習時,喜歡使用彩色標 記。但要看著老師講課,才能理解他的意思,老師的板書可以幫助理解授課內容,表格、圖標和地圖也可以幫助理解談話內容。能記住別人的臉,但記不住他們的名 字。現實生活中有80%左右的人屬于視覺型學習者。
而聽覺型學習行為的孩子,做作業或學習時,喜歡聽音樂,因為背景聲音可以幫助思考。如果與別人討論,會記得更牢;愿意通過聽課的形式學習,不愿 意采取閱讀的方式學習。即使看不到說話人,也能理解他所表達的意思;記得住別人的名字,但記不住他們的長相;很容易就記住聽到的笑話;看電視時,主要是聽 內容,不太看屏幕。
喜歡在課本上涂鴉的孩子則屬于觸覺型。他們情愿直接做事,而不是先看指南再做事。做作業或學習時,需要不時休息一下;喜歡邊做作業邊吃東西。上 課時,習慣甩筆或咬筆,會在筆記本上畫很多圖畫,擺弄某種物件可以幫助記憶。但讓他一動不動地坐著,就會感到緊張。這類型的孩子最少,大概只有5%左右的 人屬于觸覺型學習者。
特點:取長補短 學習更優秀
因材施教一直是教育界遵從的規律,上述視覺型、觸覺型和聽覺型的孩子表現差異如此巨大,家長們應該如何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進行教育呢?周云清教授認為家庭教育首先要認清孩子自身的優劣勢,在孩子優勢的方面多以鼓勵,劣勢的方面有目的地“補短”。
例如視覺型的孩子,比較聽話,也相對自覺,課堂筆記常常是同學們的范本。這類型孩子的優勢在于專注力強,注意力集中,喜歡閱讀,而且觀察、分辨 能力強,愛看照片,視覺記憶力很好等。但不足在于言語表達能力可能不是很好,可能不喜歡說。在家庭教育中,應該抓住學生的視覺能力好,專注力強的優勢,多 收集文章、資料,購買書籍給孩子看,并同時注意提高孩子的語言智能。另外多利用圖片歸納總結,把知識點連成線和面,強化學生圖像能力及記憶力。
而對于聽覺型的孩子,因為聽力強,容易受聲音影響,喜歡邊聽音樂邊做事。語言理解能力好、聽覺記憶強,但舉一反三能力不強。家長要利用孩子對語 言的理解力好,多用故事、言語來引導學習,亦可讓孩子多復誦故事,多表達想法、意見,幫助學生常用聽覺的管道提高學習能力,讓學習更主動更輕松。另外,學 生對聲音辨認力強,可以用優質的音樂來隔絕外界聲音進入造成的干擾,幫助學生處于最佳學習狀態。
家長們最頭痛的,莫過于缺乏自覺性,不太聽話的觸覺型孩子。這類孩子比較活潑,但常靜不下來且坐不住;喜歡觸摸所見事物,身體敏捷,運動能力 強,有些好動。習慣于多余的動作。喜歡上實驗課和課外活動,欣賞觸摸圖片、掛圖、模型,用手指空寫單詞,在書上做記號。家長可讓這類孩子有盡情舞動的時 間,但時間安排要固定,且是在學習之前,動和靜結合起來。家長還應讓孩子多做實驗和操作,比如把新知識演示給孩子看,這樣做的效果比干巴巴講解好多了。
建議:為孩子制定個性化學習方案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熟悉孩子的人,任何教育都比不上家庭教育的分量。”周運清教授提醒家長們,不要把孩子學習的責任推給學校或者 教育機構,而應該從自己孩子的特點入手,幫助孩子制定個性化的學習方案,讓孩子能夠運用自己的優勢學習知識,增強自信;同時有意識地加強孩子弱點的訓練, 使身心發育更加完善。
例如視覺型的孩子習慣悶聲看書,家長就要有意識地引導他看圖說話,加強表達能力的訓練;觸覺型的孩子喜歡動手實踐,家長就要引導孩子在實踐介紹 后做歸納總結,記錄程序或者描畫關系圖,讓孩子思考更加全面。另外,家長還應該做一個清醒的旁觀者,仔細觀察發現障礙孩子學習的各種因素,為孩子度身定制 相應的訓練方案,最終達到解決學習問題,提高學習成績的目的。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