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互聯網 2013-08-15 17:05:42
場景一
那天天氣晴朗,小區里的孩子們都在沙坑里玩沙子,羽煊一眼看上秋秋的新鏟子,二話不說沖過去就搶在手里。秋秋來奪,羽煊一把把他推倒,接下來孩子哭、大人喊,一場混戰……
場景二
別的小朋友不愿意和羽煊玩,媽咪也怕他闖禍,干脆在家自己玩吧!可稍不順心他就發脾氣,那天他喜愛的小汽車可能是沒電了,怎么也不走,他舉起來就摔,媽咪說了幾句,他就踢媽咪兩腳。
1.設定界限
孩子小時候難免和小朋友有肢體沖撞,不見得都是什么暴力傾向。所以,對于孩子之間偶爾的攻擊行為,家長不必特別在意。如果不論大小“毛病”都要控制、懲罰,勢必造成孩子的謹小慎微或逆反。但如果這類行為變成經常性侵犯行為,并帶有報復性和惡意的時候,建議家長予以嚴教,不能護短。
2.講究方法
如果孩子采取各種攻擊性行為僅僅是為吸引你的注意,只要沒有危險,家長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利用冷處理讓他徹底受到冷落。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明白,他的這一招絲毫沒有效果,那么他會考慮放棄。
3.創設良好的環境
針對孩子行為容易受外界影響的特點,可以為他創造一個有足夠大的空間、足夠多的玩具、書籍和其他娛樂器具的活動場所,讓他有充裕的玩耍時間,感受良好的氣氛,減少攻擊性行為。對于攻擊性強的孩子應盡可能避免刀槍等明顯有攻擊傾向的玩具。
4.增加體力運動
體力運動是發泄孩子旺盛精力的一個好方法。體力上的對抗和競爭雖說是攻擊性行為的表現,但它是在一定行為規范的框架下進行,特別強調規則性。家長可以帶孩子參加一些這樣的對抗性游戲,激發他的拼搏精神,樹立他的規則意識等。
5.減少不良視覺影響
有資料表明,經常看暴力影視的孩子,容易出現攻擊行為。所以父母對孩子看什么樣的節目、書籍應該有所選擇,要做到心中有數和正確輔導。
6.加強親子溝通
每天抽出一些時間與孩子交流,可以準確地了解孩子的情緒;通過講故事、聊天等方式向孩子傳授正確的方法。特別是2-3歲的孩子,缺乏關注就會采取攻擊性行為。
7.教孩子宣泄情緒
對于孩子來說自控力較弱,煩惱、挫折、憤怒等情緒易于引起攻擊性行為。適當的哭訴、發泄可以減輕他心中的不滿,只要不以暴易暴、傷害他人就行。
8.幫助孩子學會正確交往
很多時候孩子可能是想和小朋友表示友好,但由于分寸沒有掌握好,比如手比較重或不管別人愿意不愿意就生拉硬拽,這樣就要勸他動作“溫柔”一點,表示友好多用嘴巴說就可以了,不要用手去抓或推。
9.良性的心理暗示
有的小男孩會欺負小女孩,家長可以讓他知道這不是男子漢應該做的事情。可以用男子漢的品格提醒他,“男子漢是不欺負人的”這樣激勵的話常常挺有用。另外,還可以嘗試讓孩子參與角色扮演游戲,讓他分別扮演父母、老師、受攻擊的小朋友等,引導孩子想象受害者在受到攻擊后的感覺和心情,讓孩子“感同身受”。
10.問清原委
經常聽到孩子抱怨:“爸媽不講理,什么都不問就怪我!”特別是在對孩子“制裁”之前,應該問問他為什么打架?為什么摔東西?如果原因在于周圍的環境或父母和其他人的失誤就不能一味地只責怪孩子。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