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互聯網 2013-07-29 17:01:08
達爾文提出的生物進化論所揭示的生物進化過程以及細胞學說所闡明的生物個體產生和發育的過程,已經揭示出了自然界同時存在著能量和物質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由無序到有序的演化方向。顯然,自然界演化的過程也絕對不只是具有單一的方向。
正是科學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這種矛盾所顯示的自然規律的互補性,推動了20世紀的科學家在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的層次上尋找與熱力學
第二定律相對應的新的自然規律。比利時人普利高津(Ilya prigogine)及其研究集體于1969年在“理論物理與生物學”國際會議上提出的耗散結構理論,是這一探索的一項杰出成果。
耗散結構理論自提出以來,逐步發展成為一個理論體系,有了一定的數學工具,為研究非線性系統遠離平衡態時所表現出的有序現象提供了方法,使人們有可能統一考察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等學科中的系統演化問題。
該理論的基本概念是通過對若干典型實驗的研究建立起來的。其中主要的有貝那德(Benard)流體實驗、激光和 b?Z反應。
這幾種現象被視為力學、物理學和化學中的進化,它是一種系統從無序到有序、從簡單結構演變為復雜結構的過程。由于這種有序結構的出現和維持需要從外部不斷 供應物質和能量,所以是一種耗費或耗散能量的結構,因此稱之為耗散結構(dissipative structure)。實際上,所有生物體都是一種高級的耗散結構。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