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家長幫社區 2013-07-25 19:44:46
寫在前面:
幼升小的主要壓力是家長的。我和老公都是靠學習成績來京的北漂,沒有另外能托起孩子的力量,還一心想給孩子最好的教育,為此,盡已所能對現行教育行情,入升學方法、(潛)規則取得了解,一年來倍受煎熬,走過很多彎路,有很多教訓,也形成一點經驗。在此過程中得到許多前人的幫助,如E度論壇、各幼升小群、聞風教育直播以及其他一些公開非公開的渠道。有些認知記錄如下,一來做些總結,二來對他人提供幫助。既然寫在論壇,選擇結合我的經歷,以對他人提供幫助為重點和主要目標。由于個人經歷、認知能力所限,特別是沒有很多時間去整理,僅以頭腦風暴及流水帳方法,拋出一家之言,由于很多沒有及時記錄總結,很多數據都不是特別清晰了,僅評印象了,供參考,若能有對他人有所裨益,樂之。
幼升小。幼兒園升小學。是學習生活的一個開始。和小升初,初升高的明顯不同之處是,幼升小即要做好學習生活(從小學到大學)的總體規劃。
本文就以下三個問題展開。
問題一、了解自己的需要,想給孩子什么。
問題二、了解游戲的規則,能給孩子什么。
問題三、將想和能結合。
給孩子什么樣的教育?教育的成本是多少?你愿意怎么做。
關于問題一,“了解自己的需要,想給孩子什么。”
管中窺豹的當前的背景和形勢。
1.家長給孩子人生設計的主流趨勢:農村送城市,城市送北上廣,北上廣送美加英澳。(這里涉及到走國際化教育,還是公立教育,路線是很不同的)。
2.教育與就業脫節。2013年700多萬畢業生找工作,主流是雙方都看不上,一方面是極其嚴峻的就業難,另一方面是招不到人。體制內看關系門路加學生成績;體制外看學生能力和可發展潛力。在校專業決定從業方向,在什么學校決定專業內排名重要依據。學歷、證書是敲門轉,學習成績做為參考。入職后的發展是看能力的。(這個涉及到,給孩子算多遠的帳兒,算到大學畢業,那就是科舉成績,分數的事情,主要是應試教育。算一生的長遠賬目,主要是能力教育。多數家庭需要兩者有機結合)。
3.2013年北京幼升小入學174616人,比12年增26421人,西城區小學入學缺口6百多人,海淀缺口一千好幾(具體的沒記本子,忘了);小升初113558人,增5716人。以北京近年出生率看,14-17人數會持續上漲,壓力會執續。
一些我基本認可,但不一定認同的觀點。
觀點1.讓孩子自己發展和成長,俗稱“放養”。“反正以后會有社保,孩子也餓不著。天生我才必有用。讓他開心的玩,開心的成長,想學就學,不想學就不學”。(我在瑞斯英語一次家長會上聽到的,在十幾個家長正面博大的談育兒觀后,一個男孩子家長說的,滿堂掌聲)。
我的想法:比較認同,但我不選。建議視各家情況斟酌,一方面,普通的生活也是有成本的,北京本地有根基的家庭有這個條件。學習的主要目標還是就業和生活,很多孩子生來是不愁就業和生活的。另一方面,“放養”基本相當于不參與社會競爭了。孩子長大后會認同這樣的方式不?當他某天想參與競爭序列,可能性有多少?以現在競爭的激烈程度,重點校的學生,在學業期間(小學到大學)是容不得三心二意的。
觀點2.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并快樂。一個自辦幼教機構的朋友,女兒今年五歲,從胎教開始學各種東西,零歲開始學習的8國語言系列、識字學的繁體大卡,師從臺灣錢鐸教授,家里請了每天和孩子英文對話的保姆,孩子每個假期都會休假,游歷中外。孩子在三歲時,識得三四千字,完全能自己讀書,可以拼16塊的拼圖,會兩位數加減法;四歲時過了劍二(小學二年級尖子生過的);現在什么程度我沒有問,我已是看不到背影了。家長不打算讓孩子上小學了,他們約了幾個進展速度差不多的家長,一起進行家庭式專屬教育。家長從孩子生出起,就沒打算走公立教育,待孩子成長的差不多,即會送到國外。這個孩子見過幾次,孩子很快樂的,家長提供知識的環境,而不是灌輸。
我的想法:羨慕,半貴族式的生活。我不是那個階層,不敢想,想了也不踏實。
觀點3.跟隨公立教育主流,培養優異。一女伴兒子,孩子智力十里挑一(瞎估的)。在家長的培養下,能力有千里挑三了(瞎估的)。孩子今年考上了育民超常。女伴對教育行業研究很深入,對比了各機構各班次,細到單個教師水平。孩子報了很多班,真的幾乎是所有能用的時間都報了班,班兒是精挑細選的,幼兒園也是市里公認的最好之一。她給孩子提供了市場上能找到的最好的教育。孩子有這樣的家長重視,有這樣的環境,會壘起的高度是顯而易見的。
我的想法:我也是盡已所能想把孩子人生鋪墊起高度的家長。我個人認可側重點更多是身體強健、獨立性、習慣,幫她找到自己想要的,跟隨著孩子內心想要的,幫她具備取得自己想要的能力,讓她能夠從我身邊分離出去,是我育兒的指導思想。對固定知識的學習,我沒有那么執著,我始終認為固定的知識學的越多,創造性就越少。知識萬不能學死了。耐心的讓孩子以自己為動機為自己做事情,固定的知識學起來什么時候都不晚(當然平時也要有至少中等的水平),原則是這樣,但實施的不夠好。我也有很多惰性,孩子是爭強要尖的個性,所以一邊跟隨她,一邊把她的心氣往平常心去趕,她犯懶時再激勵一下,只這一個孩子,也是一邊摸石頭一邊過河。
問題一是個大問題,拋出個大問題,我僅能提供自己看到的小點點。到決定上,只是一個,要不要擇校?家長愿意投入多少?有了自己的答案,就可以開始問題二。
關于問題二“了解游戲的規則,能給孩子什么。”
要不要擇校?是個偽命題。愿意花時間、能看這到這個的,誰不想給孩子更多的,關鍵是擇校的代價。這里提供個人所知信息,并不全準確,僅供參考。
各級JW桌面上不鼓勵,乃至抑制擇校。不過既然教育已企業化,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教育資源尋租、求租、中介、代理,混亂是必然的了。教育資源的嚴重不均衡是客觀存在的(嚴重到不只是定性的嚴重,了解后會發現超過樸素認識的想象)。“選擇是大于努力的!”,不擇校的家長不能說不負責,但應該說是脫離社會和教育行情的。花心思了解后的家長,除了資源足夠到能個人解決孩子一輩子的,沒有不擇校的。需要利用社會公有資源的家庭,都應該依個人能力擇校。
有幾個大家公認的鐵律:
小學一定要就近,要不就搬到就近。中學才是學校越好的越好。一流小學和一流二類小學、一流二類和二流小學沒有實質上的差別。當然,一流和二流還是有實質差別的。東西海和其他區縣是有鴻溝的!
好老師勝過好學校,好家長勝過好老師。多數小學班主任兩年一換。孩子、包括我們都是環境教育的,孩子目前的主要環境是家長!中學時,學校的份量就重了。
量力而行,小學不起關鍵作用。小學期間的教育主要力量排序是家庭,課外培訓,學校環境僅占不足三分之一,若是大于三分之一了,是家長沒做到位。沒資源沒人脈,選東西海普校,考研水平、優秀教師比率(師資)、生源、升學率、習慣養成遠大于其他區縣。
社會需要專才,跟著學校科舉教育走,出的是流水線貨,家長需要補足素質教育。除了北大附小、實驗二小等少數家長孩子不用為升學發愁的學校外,各個學校、各培訓機構都沒有選擇的走了應試教育,號稱學業素質兩不誤的,不太可能,總要有側重,名校結合的稍好一點而已。
學區入學。目前,小初9年義務教育,國家推行就近入學。別以為住在好校附近就可以十拿九穩的上了,可不是那回事啊!學校錄取的順序我的理解是這樣的。如沒有學校的并闊改建,一般學校當年6年級畢業多少,新一年級就招多少。以某個一流二類校為例,13年畢業6個班,新1就招6個班,小班教學的每班30人,招180人。一二把校長,通過網上登記初步了解片區入學壓力大約是250人,手里的條子及共建生是50人。這時的處理方式常常是,通知條子們有難度,大至按180-50,向區縣JW匯報壓力,在片區里面擠壓。片區可以是動態的。是什么樣的動態法呢?學校有多大程度的牛氣可以不理會JW,就有多大程度的可以不理會規則。各種排名的學校都有各自行得通的法子。比如把片區劃小,讓周邊的二類校多承擔。有時一個樓分到單元,處在兩校間的樓是最危險的,有的年度在學校片區內,有的年度就不在;有些開發商和學校有協議的,有的協議效力好使,壓力大的時候確定性也會有變數;比劃小片區更有效的方式是加條件,比如父母孩子三口戶口都要在片內,戶口要滿多少年的,人戶分離的不行,三代以內直系血親的,等等。有個有意思的例子,一個西城一流二類校12年的條件很松,孩子戶口在片內就可以,13年孩子太多了,條件變成戶口滿6年(兩種說法,戶口的滿年以5月31日或3月31日記,我沒這樣的需求,記不清了,請自核實)。
片內網上登記。區縣、市JW了解生源招生能力,給孩子分配登記號(跟身份證號綁定,一直孩子跟隨孩子到高考,從JW了解一方面是為了規范管理限制跨區,一方面是為了異地高考做準備),2012年海淀區試點,2013年全市施行。2013年網上登記時間是到5月30號(其中,西城是5月16號),網上統一登記時間后,有去區JW定時定點的補登記機會,但會一定程度上耽誤些時機,建議2014年的家長按時登記。
2013年的登記是有些空子可鉆的,區間聯網并不充分,西城登記了,海淀也可以登(其他兩區間多數是不能同時登記的)。傳說有兩區縣房產可兩區同時登記,我試過,發現西海間可以,其他間不行。
2013年聯網系統的漏洞是隨發現隨打補丁的,估計到2014年,老百姓想腳踩多只船是不大可行的。但仍然有可能的是登記是不驗證的,唯一的驗證是去學校當場由學校驗證登記,如果能搞定學校,登記不是問題……。(2011年小半數靠假證能混過關。2013年開始就不行了,因為聯網了,學校能查到。建議搞不定關系的,不要用假證試運氣了)。共建、關系生不受跨區影響(海淀管的嚴格一些,有的關系不夠靠的,學校會要求自己完成網上登記)。
注意的是如果找了多個學校關系,要提前打好招呼。錄取是通過網絡登記系統錄的,其中一校錄取了,其他校就看不到了。也不用特別擔心的情況是,最后錄取前學校會與家長確認。
關于考試。JW名義上不允許學校組織選拔考試。開的口子是特長生學校如銀河小學、育民小學、育才小學;寄宿制學校,如北京小學(廣外走讀部也借此一塊招生了)、海淀外國語、建華實驗等。但很多學校都有各式樣名目的“活動”。你想選好學校,正如好學校想選好家庭。小初中,學校選的是家庭,孩子加上家長,要兩個方面加和的資源!家長能給學校或是校領導提供的即可兌現資源加上孩子能給淡定校創造升學率名氣少給老師學校增麻煩的可發展資源。初中孩子的比重更重些。小學,孩子的比重我覺得對于名校不到百分之五。就是說,靠孩子自己能裸考進,機會不到百分之五。家長們,幼升小基本上是家長的責任!做好準備但不要指望裸考。育民小學2013年報名2789人,一試錄440人,二試錄90人,三試后計劃錄33人,實錄23人(;育才小學2013年報名大概兩千吧,三試之后錄70人。能入的孩子,不經過專業的訓練真的只憑自已的天資,是不太可能的,培訓機構有專門的針對考試的輔導班。孩子本身能力和受到的培訓都要超常才有可能的。育民、育才,銀河這些專長的,還真是看孩子,這些我歸類于百分之五的成功率。
考試或是活動離不開五個部分。知識能力(普小400-500漢字、50以內加減法、混合運算、180英語詞,名校1000以上漢字,300單詞)、語言(英語自我介紹、介紹父母、拼音)、發散思維(想象力、看詞找物、英語連線、畫畫并講故事、看動畫片喜歡誰為什么、看PPT5秒答題,能記住多少)、體育(拍球、跳繩、托球跑、扔沙包、才藝展示)、常識(五一是什么節日,爸媽電話號,家住址,著火了,陌生人,難題直到看地圖、京劇臉譜分出生末凈旦丑);寫自己名字是必須會的,考試時間多數是在一個半小時的樣子。
一些小點點
學校的通知電話常常是他可以打給你,你回電話不是占線就是沒人接,所以一定要帶好電話。學校是不是有耐心打電話到找到你為止,自己掂量。
費用。正常交學校的擇校費,桌面3萬元,有正式文件支持。桌面外的資源就各不一樣了(或是人脈或是銀子)。我覺得靠譜的是這樣,桌面的3個,人情2到5個,大小名校都夠了。能進大名校還是小名校,看的是人情儲備,你有就有,沒有就沒有,銀子補不上這一塊兒,北京這地界,銀子能辦的總歸是小事。人情是要事前儲備好的(至少提前一年招呼到),2到5是謝禮,事前沒儲備好人情,現抓的關系靠不靠自酌吧。如果需要的多于5,說明繞的彎子關節多了,或是收得多了,能辦事的人是怕錢多咬手的,敢多收的人是不見得辦事的。
培訓機構。機構是能提供信息的(需要篩選)。有些培訓機構是有名校的名額的,這是機構的金字招牌。只是數量有沒有機構宣傳的那么多,他們多大程度上能和學校有合作就不知道了。另一方面,學校也需要能靈活處理的銀子,給老師買筆記本了,暑期出國旅游了什么的,機構也得賺取中介費用,要不忙活啥呢。家長要是沒別的渠道,經濟上也寬裕,機構也是一條路,但要早(提前一年吧)。聽說2013機構辦理名校在10-30萬。我不了解這一塊,個人認為十萬上個小學,無論哪個學校都不值!超出個人能力、階層得到的東西,后面還會有其他代價的,不能只看入學這一塊。
集體戶口。
外地打工子弟。
共建。
小升初跨區。
私立學校。
具體小學情況
北京小學。一流一點五類。考試題簡單的很,根本不是選拔孩子。招生通知發在北京小學網站,掛幾天就撤了,2013年是5月26日上午考的。分校不是一回事,走讀在廣外,弱于寄宿的本校。原宣武區,小升初派位一般般。
銀河小學。銀河小學招的很少,歌舞才藝特長生,寄宿制。2013年5月25日考的。女孩子多,總上春晚。
三里河三小。一流二類30人小班教學,升學率好。共建2013年5月25日考的。財政部的共建。
育民小學。一流一類。非常好的學校,名校中的奔馳。持重沉穩,育人如玉。校長翟京華,特極教師,教育家。小班教學,注重規則,孩子均衡發展,習慣養成很好。能去一定要去。班很少,五六個的樣子(忘了)。鐵道部有共建(比較少)。
中古小學。一流二類。英語見長,一周五節課(別校通常二節課)。作業多,管的嚴格,個人覺得死板。家長可少操心。發改委的共建。
白云路小學。數學成績很好,僅次于育民。重點小學,校長很牛。
海淀實驗。管理很正規,老牌名校。班很多2013年15個班(或16),航天橋,花園村各有一校址,按低高年級分部。升學率不亞于中一、中三。教學層次高,學的比較難。學生很多都是工科知識份子家庭。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