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本站原創 2013-07-24 14:07:13
孩子入學不僅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轉折,也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會給父母以及家人帶來很多新的課題。為此,家長還要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一) 面對將遇到的困難要提早找到對策。
有孩子要上學的家長,一般都30歲左右,正是干事業的時候,工作相當忙。孩子上學后,家長在工作和家務上的矛盾會更加突出。
第一,是孩子上學后的每天接送問題。出于多種原因,現在孩子上下學都必須有人接送。特別是那些為了上一所好學校,跨學區入學的孩子,學校都離家較遠,不接送根本不行。如果家里有老人并已退休,身體又好,能幫助接送孩子,最好不過。如果沒這個條件,問題就大了。一般來說送還好辦,只要大人早起一點、辛苦一點也就行了。難題主要出在接上,孩子放學的時間一般都也比家長下班時間早,家長只好提前下班去學校。可是天天提前總不太好,再說每到周三,孩子3點左右就放學了,家長總不能也提前那么多就下班。如果接了孩子,把他送回家,自己回單位上班,孩子才6歲,一個人留在家里,大人很難放心;可是帶到單位去也不是個辦法。如果既不能不顧工作,又不想舍了孩子,就得及早另想辦法。
第二,是孩子的三餐問題,也需要家長提前安排好。一般來說,早晨孩子上學的時間比家長上班的時間早,如果父母過去習慣于每天晚睡,第二天起得也比較晚,那就要改改過去習慣。不管晚上睡早睡晚,早晨都得早早起來,給孩子準備早餐。如果家長經常因為自己頭一天睡得太晚,第二天早晨起不來,耽誤了孩子吃早飯,或是讓孩子到街上的小攤對付一口,那就會損害孩子的健康,影響孩子的學習。還有孩子的午餐和晚餐,也同樣重要。孩子的午餐有的可以在學校吃,家長只要別忘了給孩子帶餐具就行了;有的要安排在學校附近的“小飯桌”去吃,就要事先找好,認真選擇,仔細看看條件,特別是飯菜質量和飲食衛生如何。孩子的晚餐,如果父母能按時下班,一般沒什么問題。怕的是父母不能按時下班,回來得晚還要現做飯,結果晚餐要到7點以后才能吃上。這樣孩子要么就要餓著肚子先做功課,身體處于低血糖狀態,學習效率不佳;要么就會因為吃飯晚,做功課也晚,睡覺更晚,早晨又得按時起床,結果老是睡眠不足,最終影響的還是孩子的身體和成績。
孩子上學后,夫妻雙方必須有一個人,適當做出一點犧牲,多抽出點時間和精力來照顧孩子,這是做了父母的人必須付出的代價。能否按孩子的需要,統籌安排自己的時間、精力,盡量讓工作和家庭兩不誤,是對每一位家長的一個考驗。誰能做到兩不誤,誰就是生活的強者、真正的能人。
(二) 家庭教育新階段的新課題也要提早研究。
孩子上學后,家庭教育就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家庭教育必須與學校教育相配合。家長要想能很快適應新階段的要求,就要對家庭教育新階段將要面臨的新課題提早進行研究。孩子剛上學時,功課并不重,只要智力正常,都能得滿分,即使有差距,也不會很明顯。我的體會是,即使是學習不用心的孩子,每天與同學之間拉開的差距也只是一點點,就像民間愿意用“一根線”來形容夏至到冬至的晝夜長短變化一樣,一點也不顯眼。如果家長當天能發現,要補很容易。怕就怕家長沒有注意到這一點點差距,沒能及時發現、及時補救,并找到原因,防止它一再發生。家長要想讓孩子成績好,就要從孩子一入學就對他抓緊、盯住,不僅不讓他落在別人后面,還要想法讓他能每天有“一根線”的優勢。如果因為不可抗拒的原因,被落下了一點,那就督促他及時趕上去。為此,家長最好能在孩子入學前,買一套教材自己先看一看,了解一下孩子入學后第一學期需要掌握哪些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對照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估計一下他學起來會在那個地方略有困難。這樣在孩子入學后,自己在輔導學習時就能心中有數了。
萬事開頭難,孩子的學習也是如此。“難”并不在功課上,而在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上。家長對孩子的課后輔導,要注意發現他各門功課有沒有知識點的遺漏,更要把功夫下在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上。孩子入學后,學習習慣的養成,涉及到在學校和在家里兩個方面,而且在校的時間比在家多。家長既要掌握他在家的情況,又要了解他在校的情況,才能配合老師有的放矢地對孩子進行教育。這又涉及到一個家長如何經常與老師溝通并默契配合的問題。這些,作為孩子還沒有上學的家長,都還沒有切身的體會。最好能在孩子入學前,主動找一些孩子比自己大的家長,聽聽他們在輔導孩子學習、培養孩子良好習慣上的經驗教訓,以便自己到時候能少走一些彎路。
(三)入學物資上的準備。
一要在家中給孩子安排一個適宜學習的空間。如果有條件應當給孩子一個獨自使用的房間,并重新布置一番,讓它不僅是孩子的臥室,更是一間書房。要在光線明亮之外安放一張高矮適中的桌子,配上一把適合他身高的椅子,除自然光外桌上還要配一盞有護眼功能的臺燈。書桌旁最好能再設一個供孩子自己使用的小書架。再在墻上開辟一塊“學習園地”,上面設有“成績單”、“習作展”、“紅花臺”等欄目。如果沒條件單獨給孩子一個房間,也要給孩子擠出一塊地方做“學習角”,像上面說的那樣擺上書桌、椅子、書架等必要家具。孩子對于屬于自己的這樣一個小天地會感到很新鮮,很喜歡,并由此對入學產生一種期盼心理。
二要在正式上學前,帶孩子去商店,讓他自己挑選書包等學習用具,買好后再讓他背上書包在眾人面前走一走,回到家以后教他把書包放在固定的地方;去書店購買一些孩子入學后要用的《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還可以為孩子選購一些根據中外名著改編、配有漢語拼音的故事書,回來擺在他的書架上。這會讓孩子進一步增強求知欲,盼望早一天入學,早一天有能力運用這些工具書,閱讀這些故事書,讓孩子真正意識到:我長大了,該上學了,并為此而自豪。對學校的憧憬還會使他按捺不住,掰著指頭算時間,盼望早日成為小學生。
(四)行為習慣上的準備。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習活動順利進行的保證。初入學的兒童必須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上學要帶齊學習用品,上課前要把它們放在指定位置;聽到鈴聲立即走進教室,在自己的座位坐好;教師進入教室,宣布上課,立即起立向教師問好;坐的姿勢要端正;聽課要精力集中,發言要舉手;要遵守紀律,不做小動作,不隨便和旁邊的同學說話;寫字、翻書動作要輕,不要弄出響聲;等等。
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比前兩項準備更重要,卻很容易為家長所忽略,是目前一年級新生普遍缺少的。很多教育專家都在強調,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讓他們適應小學生活的第一步;孩子在小學能不能有一個良好開端,關鍵是看他有沒有這些良好的行為習慣;孩子們學習上的差距,都是他們行為習慣不同造成的。專家呼吁,學前教育要從以教授孩子特長為中心轉向良好習慣的培養;多識一些字,可能使孩子在小學初始階段學習有點優勢,但對以后的發展并沒有過多的影響;而良好習慣的培養則對孩子近期學習和將來發展都有突出作用。“習慣好,受益終生”,家長在孩子入學前一定要重點解決好這個問題。
一是讓孩子明白,他今后的學習和以往的學習是不同的,以往的學習并沒有和玩耍完全分開,今后的學習必須與玩耍分開,“學就是學,玩就是玩。該學習時必須專心學習,該玩耍時才能盡情玩耍。”為了讓孩子對這種專心學習有個逐漸適應的過程,在孩子入學的前一年(至少是前半年)就要在他的作息時間表中添上“學習”這項內容:每天為孩子安排一個相對固定的學習時間,開始可以15分鐘,之后逐漸延長,但最多不超過40分種;每次時間一到,就要讓他坐到自己的“書桌”前開始學習——讀書、寫字、畫畫。就是孩子當時正玩得高興,也要讓他馬上停下來,立即進入學習狀態。
二是要教孩子建立起效率觀念,懂得做事情要講速度,要講質量,不能慢慢騰騰、磨磨蹭蹭,也不能快是快了,卻粗心大意、馬馬虎虎。要讓孩子懂得學習時的坐姿、寫字姿勢很重要,不僅影響未來的身體發育,還影響聽課的質量。同時,要注意強化孩子的紀律意識,告訴他:上學后,不能遲到、早退,有病有事要向老師請假;上課必須注意聽講,發言必須舉手,不能坐在椅子上亂晃,不能咬手指、玩手或擺弄手邊能拿到的小東李西,不能和旁邊的同學隨便說話,也不能接老師的話,等等。雖然這些事情孩子入學后老師也會講,可是家長事前講過,又與老師講的一樣,會讓孩子對這些要求記憶更深刻,做起來更自覺。
對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還要注意與培養孩子濃厚的學習興趣結合起來,硬逼他學,效果是不會好的。其實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到了入學前,他的求知欲會比以前更強。只要家長引導得法,孩子是很愛學習的。在孩子入學前,家長應當更多地用一些科普常識去開闊孩子的視野,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市場上有很多新版的《十萬個為什么》,家長可選那些配有精美彩圖,文字說明簡捷明了的,一邊講給孩子聽,一邊告訴他,書是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只有上學并好好學習,書才能成為他的好朋友,把一個個奇妙的世界展現在他的面前。這會使學習成為孩子內心的需求,并產生出極大的熱情,他在學習時才能坐得住,學得進。
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既包括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又包括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而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培養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基礎。這一點又恰恰被很多家長忽略了,他們只關心孩子入學后的學習,只重視對孩子學習上的嚴格要求,對孩子生活習慣的養成非常隨意。
比如:晚上,孩子不能按時就寢,有的想看電視就讓他看了,一看就是9、10點鐘;有的想玩電子游戲機就讓他玩,一玩就入了迷。結果,孩子的生物鐘完全被打亂了,成了“夜貓子”——晚上不愿睡,早晨不起床。這種習慣養成后很不好改,孩子入學后仍然這樣,就會上課時頭腦不清醒,什么也聽不進去。
再如,孩子沒有吃好早餐的習慣,上學后上午的功課很重,到不了第二節下課就會餓得頭昏眼花,學習自然要受影響。一些家長只知在孩子學習成績上不去時著急,卻不知道問題的根子在自己身上。要解決問題,必須從自己做起,按孩子的成長需要安排好孩子的食宿。
還有,孩子的穿衣戴帽、鞋腳襪子,看上去與學習沒什么關系,其實關系也不小。如果孩子從小講穿講戴,心思都用在了講究吃穿上,學習就會不那么上心;如果孩子的衣服、鞋襪不合適,比如衣服很瘦小,一坐下來就箍得腰腹部很不舒服,孩子就會不時用手去拽,在座位上老是扭來扭去,自然也會影響聽課,甚至養成不注意聽講的壞習慣。
家長希望孩子入學后成為好學生,就不能不在入學前意識到這些問題的重要,就不能忽略對孩子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
(五)實際能力上的準備。
1、要重視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
小學的一些日常生活方式與幼兒園不同,為了讓孩子上學后能生活自如,家長要提早把不同的地方告訴他,并讓他學會自己動手處理一些事。
比如:上廁所,幼兒園是不分男、女廁所的,小學是分開的。要先把這個變化告訴孩子,然后帶他到公共場所,去識別廁所的性別標記:男、女頭像、褲裝與裙裝等。方便后如何使用手紙也要教,尤其是小女孩子,要教會她從前方向后擦拭,以免大便污染陰道、尿道。
再有,一定要教會他自己穿衣服、系褲帶、鞋帶;還要讓他記住:上學后,下課時間,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上廁所,然后才能去玩;遇到特殊情況,上課時想上廁所,要敢舉手告訴老師,不要怕老師批評、同學嘲笑。再比如,孩子入學后,中午飯可能需要孩子自己帶飯,這就要教孩子學會早晨別忘了熱飯,中午要飯前洗手、飯后漱口,放學別忘了把餐具帶回來;如果是學校提供午餐,就要教孩子學會獨立打飯、吃飯,收拾餐具;如果是到學校附近的“小飯桌”用餐,又要教會孩子怎樣自己照料自己,吃飽吃好,還要讓孩子學會辨別什么東西能吃,什么東西不能吃。
還有,孩子上學后就有了自己正式的“公文包”,要讓他在入學前就養成自己整理玩具、衣物的習慣,并教會他按課程表整理好第二天要用的課本和作業,把暫時不用的留在家里,檢查鉛筆盒里的鉛筆、橡皮、尺等是否都處在隨時能用的狀態。在教孩子做這些事之前,爸爸媽媽要先示范,然后讓孩子動手試;他動作慢點,做得不夠好,不要緊,可多次反復練習;對他的每一點細小進步都要多加鼓勵,讓孩子樹立自信心;千萬不要“看不慣”,譏笑、催促,更不能包辦代替。
2、要重視行為自控能力的培養。
孩子入學后,決定學習成績好壞的,首先是孩子對自己行為的自控能力。學習是艱苦的腦力勞動,需要靠高度自覺來完成。一個孩子如果能上課認真聽課,課后按要求完成作業,作為小學低年級學生,就是學前沒有基礎,功課也不會落下。有經驗的老師都知道,一年級的學生每次測驗成績都是滿分這很正常,要是有的學生考試成績在95分以下,那就意味著“不及格”。
要想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家長首先要教會孩子懂得“服從”,也就是在家聽家長的話,上學聽老師的話。訓練的最好辦法是:從孩子懂事起,家長就把對他一日生活的要求制度化,并明確定有“約法三章”。如果過去沒有這樣做,不妨在孩子入學前做一下,至少就學習明文提出一些要求,并附有獎罰辦法。比如:要求他學習時必須專心,不能想別的事情,不能邊學邊玩;在規定時間內,學會該學會的東西;只有完成了“功課”才能得到獎勵,否則就要接受處罰。家長也要確實說話算話,嚴格按“約法三章”去辦,對孩子獎罰嚴明。要讓孩子實實在在地體會到,只有在規定的學習時間,完成好規定的學習任務,才能獲得父母的贊揚,之后輕松愉快地隨意去玩,否則父母會不高興,原來答應自己的一些的事,也就不會得到兌現了。同時,家長也絕不能在孩子學習時隨意打擾他,并要注意提醒不知情者:“孩子正在學習,說話、做事都要輕聲一點”。這樣,孩子會從中感到學習不僅是件很嚴肅的事情,而且在全家的生活中是件大事,從而逐漸培養起學習時的自我約束意識。這樣,在孩子入學后,他就會比較容易接受學校的各項紀律要求,特別是在課上能夠比較用心地去學習了。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