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晨報 2013-01-18 10:57:11
龍寶寶,競爭從出生前開始
一年出生22萬創紀錄 幼升小競爭預計慘烈異常
北京婦產醫院內,趕上龍年尾巴出生的寶寶們給媽媽帶來太多驚喜。
農歷龍年即將過去,出于“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傳統心理,很多年輕夫妻都選擇在這一年生個龍寶寶。來自市衛生局的數據,2012年本市新生兒達到22萬,是2007年以來的生育最高峰。
除了將在三年后的入幼兒園大戰和六年后的上小學之爭中面臨“白熱化”的競爭,對龍寶寶來說,競爭始于娘胎。媽媽們在懷孕7周后就到醫院排隊建檔,每次產檢都要等個一上午;產科醫生一個夜班做10臺手術,不少醫院不得不采取“限流措施”。除了喜悅,龍寶寶留給父母的,還有未來數年內不得不面對的種種難題。
一夜接生十來個
來自市衛生局的數據顯示,2010年全市分娩量為17.4萬,2011年分娩量達到19萬,剛剛過去的2012年由于是龍年,許多家長想要“龍寶寶”,分娩量再創新高,達到22萬。
去年本市很多醫院產科都在高負荷運轉,北京婦產醫院產科、急診、病房的醫護人員幾乎都處于滿員超負荷的工作狀態。
很多綜合醫院的產科也一床難求,建檔日期從原來懷孕十三四周提前到了七八周。本市三級醫院產床的床位使用率已經達到了110%,且長期加床。
醫生經歷:36小時連軸轉成常態
講述人:朱宇 北京婦產醫院產科住院總醫師
朱宇是一個年輕的小伙子,他在婦產醫院工作這幾年,剛好趕上了這一撥新生兒逐年遞增的生育高峰期。整個產科有70個大夫,其中只有4個男的。他白天要管病房40個病人,包括待產的和產后的,還有需要治療的孕產婦。夜班作為一名“住院總”,他和同組的醫生還要共同負責全院產科6個病區再加上急診和產房,工作強度可想而知。
白班加夜班再加一個白班,36小時連軸轉的工作,他們每一位產科一線的醫生都要經歷。由于人手嚴重不足,他們每人平均六天就要輪一次36小時班。這不是偶爾的一次加班,而是他們每一個人常態的工作作息。
早上8點來上班,下午4點交接班,換了病區又接著上夜班。第二天早上下了夜班再連一個白班。夜間基本都在產房忙,極少有睡覺的時間。談到自己工作時的狀態,朱宇形容,通常都是小跑著或者大跑著,經常一身汗。最緊張的時候,一個夜班做9到10臺手術,每臺手術一個多小時,再接兩到三個產前孕婦。
朱宇告訴記者,孕產婦多并不是這一兩年才有的現象。剛來醫院的時候,他已經感覺到病人多,那時候每個病房就都要多加6到7張床給產婦躺著,現在6個產區每個產區40張左右床位,為了滿足更多需求,他們只能盡可能增加床位周轉率。自己生的孕婦,傷口不大的情況下,基本上都是第二天就出院。助產士也盡量降低側切率。
臨床變化:危重癥孕產婦數增加
講述人:王小榕 北京婦產醫院產科主任醫師
婦產醫院產科主任醫師王小榕告訴記者,如果一個夜班趕上一例大搶救,遇上一個重癥病人,就需要醫生負責聯系會診、轉診、搶救等等。“一個搶救的病人能耗費你所有的精力。”朱宇說。就在接受采訪的前一天,他們才剛剛成功完成一例驚險的搶救。一個產婦,妊娠合并高血壓,雙胎,剖宮產再孕,羊水栓塞,堵到了肺上面,手術過程中出現呼吸心跳停止,馬上搶救。從早上10點半發病,到下午5點半才相對穩定一點。“這種搶救是非常耗時耗人耗力的,經常涉及輸血等問題,還要聯系血源血庫等等。搶救一例這樣的病人就至少需要10個醫護。”王小榕說,“有時候一晚上值班會碰上兩三例這樣的危重癥病例。”有一些是產科大夫一聽到就要立刻蹦起來的詞匯,比如臍帶脫垂、病人抽了(子癇)、胎心慢等等。“院總,心律60了!”這個時候住院總醫師一聽到就會噌一下蹦起來,因為小孩正常心律要在120到160之間,心律低意味著極度缺氧,很容易造成腦癱,這都屬于極其危急狀況。
由于婦產醫院在去年成為了全市產科合并癥、并發癥會診指定醫院,從去年開始他們接收的危重癥病人增多了。朱宇舉例說,像羊水栓塞這樣的疾病或者不能控制的產后出血,最終根除的解決辦法就是子宮切除,以前平均一年最多切一到兩個子宮,去年一年切了六個子宮。盡力保住子宮的患者不計其數。“這個數據也說明我們的危重癥病人在增加。”他說。
醫院應對:限制每月建檔量
講述人:范玲 北京婦產醫院產科主任
“感覺新生兒增長最明顯的是從2011年開始,好像一下就來勢兇猛,令我們措手不及。”范玲告訴記者,那一年最高峰時,產房一宿會生30個。一個月的建檔需求量可以達到1300多。因此,為了保障孕產婦的安全,保證醫療質量,從2011年夏天開始,婦產醫院實行建檔限制。每個月建檔量控制在1100以內。“每月發1100張條,真的已經算不少了,我還要留出200個轉診名額,接收那些從外院甚至外地轉過來的高危產婦。”
“其實我們的大夫、助產士都不怕累,盡管一宿夜班下來累得臉兒都綠了,但是一說起來都很自豪。我們昨天生了多少多少個,要是只生了10來個都不好意思說。還行吧,才生十幾個,都是這種口氣。我們的同事們都特別可愛,其實他們不是說怕累不愿接病人,而是確實出于安全考慮。”范玲說,一家醫院的力量畢竟有限,只能盡最大的努力去收病人,但是前提必須要保證孕婦的安全。因為去年嚴格執行了建檔限流的政策,婦產醫院在全市整體新生兒增長的情況下,分娩量維持在了一個平穩甚至略有下降的水平。2011年,婦產醫院全年分娩量12800個,去年為12100個左右。
懷孕7周就排隊建檔了
對于“龍寶寶”們扎堆出生,專家表示,這些寶寶們未來將會面臨入學、求職等諸多壓力,“同齡人越多意味著競爭越激烈”。22萬的龍寶寶意味著,無論是三年后上幼兒園還是六年后上小學,他們都將面臨“白熱化”競爭。
出生幾天開始規劃學區房
對于剛剛生下龍寶寶的媽媽們而言,這個極寒冷的冬天卻顯得格外溫暖。在婦產醫院產科病房內,梁女士抱著剛剛出生的兒子笑得合不攏嘴。1月8日零點50分,她的兒子出生了。六斤四兩的一個標準體重的小龍兒。
對于龍寶寶的扎堆兒現象,梁女士說,她從剛一懷孕就感受到了。“懷孕7周的時候我們就來排隊建檔了。”雖然已經夠趕早兒了,但她還是等了一個多月才得到在婦產醫院生產的名額。寶寶還在肚子里就已經和媽媽一起開始為未來“競爭”了。讓她始料未及的是,跨入龍年,身邊的大肚婆越來越多,到醫院產檢的擁擠程度超出她的想象。“8個月的時候,每周都要去做產檢,每次早上7點多鐘就到了,總是要排到中午12點才能檢查完。”其實她和丈夫并沒有刻意要趕龍年生育,只是湊巧趕了個“龍尾巴”。
孩子的爸爸張先生告訴記者,寶寶的大名還沒有想好,小名叫亮亮。談到孩子未來的教育,張先生說,早就想好了,由于他們目前居住所在地的小區有配套的雙語幼兒園,對于孩子以后入園的問題倒是不太擔心。不過上小學就要慎重很多了。“我們在東城區還有一處小戶型,東城那邊好學校多,為了孩子的未來可能會考慮暫時放棄大房子住回那邊去。”張先生說。
真正的競爭小學才開始
根據市教委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市幼兒園數量為1245家,2010年入園人數是105048人。若以此類推,龍寶寶在3歲入幼兒園時,約有10余萬寶寶不能入園或不能進“正規”幼兒園。所幸的是,《北京市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2011-2013)》中已明確,三年內規劃建設和改造769所幼兒園,使全市幼兒園總數達到1530所左右,到今年,全市共增加學位近74060個。屆時,京籍龍寶寶入園將不再成為問題。不過,到2018年,當龍寶寶準備上小學時,真正的競爭才剛剛來到。幼升小學位的供求失衡情況將愈演愈烈,只能待政府根據人口變化合理規劃教育資源來滿足需求。
生育高峰2015年結束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杰華說,這一撥的生育高峰期會在2015年左右結束。這是因為上一撥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群到2015年前后已經基本完成了孕產,屆時新生兒數量將下降。這與全國的生育高峰期基本一致。對于今年來說,陸杰華預計,“蛇寶寶”的數量不會出現暴增或明顯低谷,“新生兒數量不會大幅減少,而會保持一個平穩增長的趨勢。”他分析說。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