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京報 作者:繆晨琦 2011-05-23 10:23:40
學前班進入報名高峰期
“5、6月份正是學前班報名的高峰期,我們一些熱點區域的辦學點早在3月份時名額已全部報滿。據我了解,像一些少年宮、兒童活動中心辦的早教班因為名額少,許多也已經滿員了。”某幼教機構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因為入學年齡限制、家長想讓孩子進知名小學等原因,近兩年學前班市場都相當火爆。
2006年,北京市教委出臺了《關于取消小學附設學前班的通知》的文件,要求到2010年逐漸取消小學附設的學前班。因此,目前學前班市場上的主辦機構主要是少年宮、民辦課外輔導機構、民辦幼兒園等,而名稱也各不相同,如“幼小銜接班”、“潛能開發班”等。
記者采訪的幾家學前班均表示,學前班的課程比一年級要少,通常有語文、數學、英語等,內容包括拼音讀寫、20以內的加減法等,也會有陶藝、跆拳道、美術、音樂等藝術興趣類課程,教材多為各機構自行編寫。“使用我們自己研發的教材,在內容上不會與孩子小學將要學習的內容重復。”北京精誠教育集團北校校長郭玉環表示。
在學前班執教的老師資質也各不相同,有些是聘用小學低年級部的教師,有些則通過社會招聘。據某教育輔導機構介紹,在學前班教師招聘時,一般要求大專或以上學歷,對是否具有相關從業經歷沒有硬性要求,入職后通過機構提供的內部培訓即可上崗。
在記者了解到的學前班中,收費標準從每月1000多元到3000多元都有,包含學費、餐費等,與大部分私立幼兒園的收費基本相當。在學前班的課程里,上午和下午都會安排戶外活動,少年宮、兒童活動中心、民辦幼兒園等機構基于原有的硬件優勢,孩子有較大的活動空間,而民辦教輔機構由于多租用寫字樓或商業場所,活動空間和活動設施都會有一定限制。
家長糾結“被上”學前班
盡管學前班市場火熱,但在是否給孩子報學前班這一問題上,家長們的態度各不相同。有些“決心堅定”,如一位家長就表示,“能找到正規的就上!不為學知識,只為適應小學紀律和管理。即使提前禁錮,也不愿給小學老師留下壞印象!”
有些家長則頗為“糾結”:既怕不上學前班會影響孩子進入小學一年級后的學習,又擔心學前班會提前禁錮孩子。另一位家長表示,她打算讓孩子進重點小學,但也擔心孩子上學以后學習進度太快會跟不上,“據說小學的拼音兩個星期就基本學完了。但孩子上了學前班沒多久,有一天回來跟小朋友說,大班學了一遍拼音,現在又學一遍,這叫怎么回事啊?”
幼兒園大多對學前班持否定態度,表示在大班教學中已經融入幼小銜接的內容,也會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專注力、獨立意識等,而學前班讓孩子過早地進入小學化,對其身體健康及以后的學習發展不利。開辦學前班的北京精誠教育集團北校校長郭玉環也認為,讓孩子養成好的學習、行為習慣才會讓孩子受用一輩子,而不是灌輸那些死的東西。
家長聲音:
上大班后,孩子覺得幼兒園沒意思,就給她報了學前班。后來她又后悔了,因為懷念幼兒園的美味飯菜和可以作飲料、過家家的快樂角。但我沒讓她放棄,因為這是她的選擇,需要勇氣和承擔。——網友clevermonkey
兒子上的幼兒園教的東西很少,到了大班又猛增到40多個孩子,兒子求知欲非常強,幼兒園已經滿足不了他,所以報了學前班。但每個孩子的情況不盡相同,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如果孩子討厭學習,也沒必要非要那個時間段強迫他,畢竟還小呢!——吉寶媽媽
其實幼兒園大班和學前班學習內容基本一致,就是漢語拼音和20以內加減法,幼兒園要求沒有那么嚴格,沒有作業,只是讓孩子提前了解,學前班學得比較扎實。另外就是養成孩子的學習習慣,上課聽講,回家寫作業,除了中午可以睡午覺外,其他和小學的要求基本一致。
無論上不上學前班,家長在幼小銜接前后都應多給孩子一點關注和耐心,相信孩子都能適應的。——天媽
專家觀點:
孩子在學前班處于被動成長
●盧瓊,0-15歲兒童教育專家,北京師范大學特聘早教顧問
現在很多家長給孩子報學前班,一是為了應試,幼升小的入學考試有識字量、拼音等要求,二是給孩子一個適應小學教育的緩沖期。家長選擇學前班是一種無奈,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也處于被動成長的地位。
其實,家長可以提前對孩子要就讀的小學進行考察,了解學校對入學幼兒的識字量、算術等的要求,如果孩子的水平達到直接上小學的標準,就沒必要上學前班而過早地進入應試教育的環境。如果孩子達不到標準,可以讓他上半年或者一年學前班。在上學前班的過程中,家長要幫助孩子理解學習,培養學習習慣。這個年齡的孩子雖然識字,但是對于一些概念的理解仍相當模糊,比如孩子并不理解“按時完成作業”的“按時”是什么意思,這時家長要給孩子更細致的指導。當孩子反饋其在學校的信息時,家長要幫助孩子理解,幫助孩子培養學習習慣。
同時,家長也要給孩子一個適應上學的寬松環境,讓孩子慢慢過渡到上學的狀態中去。孩子放學回家后,少一些對孩子學習結果的追究,多一些適應小學教育的幫助。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