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1-02-24 10:06:25
孩子從幼兒園進入小學之后會有什么樣的變化?家長如何更好的協助孩子完成幼小銜接的過渡?首先,讓我們一起來聊聊幼兒園與小學大不同。
首先,學習時間從至多30分鐘增長到至少45分鐘。
其次,學習方式從活動教學或游戲教學變為以靜態的“讀、寫、算”為主的教學。
第三,評價方式從綜合評估、縱向評估變為量化評估和橫向比較為主。
應對辦法:
第一個變化要求學生的注意力比較集中,否則無法堅持在座位上坐45分鐘而不開小差。與課堂表現最相關的活動是閱讀。翻開一本書,一下子就讀進去了,一動不動地坐45分鐘對愛書人來說是平常事。能坐得住還須聽得懂,聽不懂自然坐不住。要聽得懂,就需要有閱讀能力和興趣去預習。
閱讀能力的獲得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識字的過程,其實質就是一個人培養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個人的心智被打開了,想像力,觀察、分析、歸納、綜合等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等解讀文字所必需的綜合能力也得到了開發。而靜下來讀書思考的習慣是這一過程留給人的終生受益的財富。一個“讀、寫、算”樣樣出色的學生一定是一個會讀書的人,其閱讀能力一定得非常強才行。所以,應對第二個變化首要的任務是盡早培養閱讀習慣和興趣。
面對第三個變化,有一多半的小學生會敗下陣來。所有的科目學完就要考試。期中考,期末考。考完的成績在全班甚至全年級來一個大排隊。名列前茅的人受到表揚和尊重,排名靠后的人自信心受到打擊和摧殘。不會考試的根本原因是學生沒有讀書習慣,對讀書這回事心有余而力不足。可以這么說,進入小學以后的考試成績優異與否實際上是由幼兒園階段的教育決定的。在幼兒園階段如果家長和幼兒園都重視漢語和英語教育,那么在寬松的教育環境里,借助《清華幼兒英語》和《清華幼兒漢語》的優質課程資源,幼兒學會閱讀是很容易的事情。從理論上來說,只要耳不聾,任何人都能自然地學會說一種語言。口語是即時性的,聽不懂就過去了。書面語是靜態的,一次讀不懂可以反復讀,直到“其義自見”,所以,我們說,除聾啞人困難大一些以外,能學會說漢語自然就能學會讀漢語。
重點培養:
知道了培養幼兒閱讀習慣和學習興趣的重要性,我們該怎么做呢?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學習是一個人存在的必需。“活到老學到老”不是到老了再學,也不是等上小學以后再學,而是要從一生下來就開始學。
0-3歲期間幼兒每天的變化,各位家長肯定已經注意到了。幼兒從只會吃奶,到能夠支配手腳,再到能夠辨認人和物,直到能夠走路和說話無一不是不斷學習和練習的結果。只是這些學習和練習是幼兒在生活環境里,借助成人的幫助,在生活和游戲中自主地完成的。
其次,幼兒的生活、游戲和學習是沒有界限的。幼兒醒著的每一分鐘都在玩耍,但同時也在探索、學習。我們要讓幼兒識字和讀書的活動貫穿到生活的各個細節,在生活的環境里創造一個隨處見到漢字,隨處見到書,隨處能聽到故事的環境,并且堅持不懈地參與、幫助、支持幼兒學習。
第三,早教重在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和習慣,切忌片面追求識字數量和進度,切忌規定任務指標,切忌單調乏味的復習、考核。今天孩子只認識30個漢字是好孩子,一個漢字都不認識也是好孩子。家長一定要記住,有播種就一定有收獲,只要不給孩子壓力和負擔,孩子在學習的環境里一定能學會讀書識字。口語看不見摸不著,那么復雜,那么微妙,幼兒不是很快就學會了嗎?漢字和書面語看得見,摸得著,再復雜也不過與口語類似,幼兒為什么就學不會呢?
幼兒不愛學或者學不會讀書,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家長沒有提供讀書的環境。家庭有了孩子以后,成人的生活應該為孩子做相應的改變。每天早睡覺、多陪孩子玩、給孩子講故事等都應該成為家長的堅持不懈的責任。培養較好的語感、具備初步的閱讀習慣和能力,為終生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樣的教育目標光靠幼兒園教而沒有家庭環境的支持是無法完成。二、教育方法不對。以輕松、愉快的方式,把識字和閱讀結合實物、動作、表情、故事、游戲、兒歌、謎語、對聯等內容來做“親子活動”,才會符合幼兒的天性,并且要天天在相對固定的時間進行,每次適可而止,留有余興。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