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家長幫社區 作者:清朗 2011-02-22 10:43:55
如何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單是老師在學校的教育,也是我們做家長的一份責任。只有家校雙向配合,形成良性循環,才能使教育收到顯著成效。那么,在家庭教育中,我們做家長的應該怎樣培養孩子的良好學習習慣?
我在女兒剛入學以來的半年里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嘗試,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成效。
一、培養孩子課前認真準備的習慣。
女兒從幼兒園進入小學以后,首先我要讓她知道:如今自己已是一名小學生了,主要的任務是學習,為了提高學習效率就要課前做好一些準備。如:每天晚上都要按照課程表提前自己準備好第二天要用的書本、削好的鉛筆等學習用品,一樣不少地準備齊全,這樣做既可避免第二天清晨的忙亂,又可保證第二天能夠帶齊學習用具,不形成“丟三落四”的壞毛病。
在家中,剛開始的時候,我在一旁耐心指導孩子怎樣收拾學習用品,應該怎么樣擺放整齊。這樣讓孩子自己堅持一段時間后,她就會慢慢養成習慣。經過半年的訓練,女兒逐漸能獨立準備好所需的學習用品,我并及時根據她的準備情況進行評價獎勵。半年以來,女兒在一次次的鼓勵中慢慢形成了課前準備這一良好的習慣。
二、培養孩子課前預習的習慣。
中國有句古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句話強調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準備。學生學習課程知識,課前的預習,既是心理準備,也是具體內容的準備。預習是促使孩子積極主動學習,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是激發孩子求知欲、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手段。
對于一年級的女兒,我的語文預習要求是:一畫,大聲地朗讀課文,勾畫出自己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句子。二問,問家長自己不認識的字或詞,自學字、詞,并寫下來。三析,對課文進行分析,說一說課文里的主要內容,最好能夠用圖畫把課文的意思表達出來。四答,嘗試性回答課后作業題。五提,提出通過預習后還不懂的問題。“有疑則進”,有求知欲,則有興趣。孩子帶著問題去聽課,把主要精力放在預習時未能解決的問題上,在聽課時就能產生一種積極主動、輕松自如的心理狀態,就能充滿自信,這正是成功的學習所需要的一種心理優勢。
學習主動,走在前面,心情好,充滿自信,于是成績就好。成績好了,學習更主動,學習興趣更濃,成績會更好,良性循環鏈就形成。所以,培養課前預習的習慣尤為重要。同時,也是培養自學習慣,提高自學能力一種最有效途徑。
三、培養孩子課后復習的習慣。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把不能鞏固地掌握知識比作喝醉酒的馬車夫,忘記了所裝載的東西捆在車上,也不往后看看,只是一個勁地往前趕路,東西顛簸丟了也不知道,結果趕回家去的僅是一輛空車。中國“熊瞎子掰苞米”的故事更可謂婦孺皆知,熊瞎子每掰一個苞米,便夾在腋下,同時扔掉了前一個舊苞米,這樣忙了很長時間,還只是有一苞米。我就是用這個故事告訴女兒要及時復習,溫故知新。
雖然她懂得了復習的重要性,但究竟怎樣復習才能事半功倍的問題,卻并沒有引起她足夠的重視。如:一年級語文教學要求學生認讀400個生字,孩子認為:復習嘛,太簡單了,一遍又一遍的讀,一遍又一遍的記就是了。結果是“讀卡片的時候什么都知道,合上卡片什么都忘掉。”所以只有科學的復習,才能有好的效果,還需要家長的指導。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