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0-12-09 11:26:57
面對幼升小,不少年輕父母為要不要讓5-6歲的孩子早入學而苦惱,讓孩子早上學的利弊也一直成為爭論不休的話題。
爭論一:是否入學早越早受益
正方
孩子早一年出來工作,就可以早一點減輕父母的負擔,換句話說也就是減輕了社會壓力。從發展生產力的角度來說,如果每個人都提前一年畢業創造財富,對于社會生產力的發揮就能起到很大的作用。畢竟現在各行業如選任干部等都是有年齡要求的,尤其是女性的選任要求更多,工齡較長、年齡較小的人被選用的機會當然大。早一年入學就早一年掌握了這個先機。而且,讓孩子早一年入學,就可以節省一年的教育費用。
反方
應該給孩子更多的空間來做他自己喜歡做的事,7歲以前的孩子還是應該以玩為主,做家長的不應剝奪孩子最基本的權利,扼殺孩子的童真,應該在玩的當中適時地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愛好。
建議:如果決定讓孩子早入學,家長一定要從飲食、生理及心理等多方面多關心孩子,在學習方面多些耐心輔導孩子,并及時和老師溝通,讓孩子盡快適應小學生活。
爭論二:生理及智力發育能否跟上
正方
近年來,我國醫學家和心理學家曾對青春期學生進行了智力開發回顧和前瞻性研究,經多次重復驗證,并用電子計算機多元分析,結果指出:5-6歲是兒童入學的最佳年齡,在這一時期入學,會有力地促進智力發展。智力發展趨勢研究表明,同年級學生中年齡愈小智商愈高,兒童5-6歲入學,智商明顯高于7-9歲入學的。這一現象在不同類型的中學和大學中都存在。父母文化程度愈高,子女5-6歲入學智力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反方
有研究表明,5-6歲孩子的注意力時間大約為25分鐘,而小學一年級一節課的時間為40分鐘,如果孩子的注意力達不到,其上課所接受的知識也會大打折扣。6歲以下的幼兒,腦神經細胞發育都還不夠完備,因而很難像學齡兒童那樣,把注意力集中于課堂學習內容。部分6歲的學生剛入學時還尿褲子、哭個不停,5歲的兒童更是難以適應的。有些孩子對老師布置的作業為何物都無法理解。
學習上的重負荷、在集體生活中的落后地位,會讓年齡偏小的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自尊自信心也會受到損傷。即使勉強跟上,也會帶來很大精神壓力,使他們在以后的學習中處于被動地位;在體育活動中,由于體能較正常入學的孩子略差些,所以也往往處于劣勢,給孩子帶來不小的心理壓力與恐慌,甚至導致孩子性格的膽怯等。
建議:應根據每個孩子的情況區別對待。孩子的個體差異決定了上學時間的早晚,判斷的主要標準是孩子有沒有主動學習和聽課的意識。有的孩子只知道玩兒,對上課、學習沒意識,也就是還沒“開竅”,這樣的孩子不妨晚些上學,影響學習成績事小,一旦形成了“自己就是跟不上別人”或總是挨批評的心理暗示,將影響孩子相當長的時間,甚至一生;而一些“開竅”早的孩子,通常可以觀察出來,比如,能坐得住,對學習(如認字、數學)等表現出一定的興趣,能主動聽老師講課(當然,注意聽講的時間長短因人而異),這樣的孩子早些上學也無妨。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