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關村一小 作者:田曉旭 2010-10-13 17:38:00
奧地利作家托馬斯·伯恩哈德曾說:“每個人都有他的路,每條路都是正確的。”對于北京市中關村第一小學校長劉暢而言,走上這條教書育人之路無疑也是正確的。近30年來,她一直淡定地走在屬于自己的尋常路上,矢志教育甘為人梯,走出非比尋常的人生軌跡。
做教師,身體力行教學路
北京,海淀,中關村……
中關村第一小學這所與共和國同齡的學校,就坐落于此。
兒時便夢寐以求成為教師的劉暢,踏上為師之路后,開始在教育這片沃土中不斷探索。第一次走上講臺時的緊張激動,第一次學生考試成績不理想時的黯然落淚,第一次評優課獲獎時的欣喜跳躍,第一次送走畢業班時的依依惜別……無數個全新的“第一次”,讓劉暢的教師生涯一開始便絢爛多姿、豐富多彩。劉暢也在一次次的探索與嘗試中成長起來,逐漸成為中關村一小教師隊伍里的佼佼者。
在享受教學樂趣的同時,劉暢也不忘學習,在學習中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從學習中汲取新的教學思路。幸運的是,陪讀在日本和留學在美國的兩次海外求學經歷給了劉暢極大的震撼,也促使她在學習與教學中逐步地形成了自己的專業主張,使自己追尋教育夢想的信心和動力更加強勁。在日本,劉暢看到了融合傳統教育模式與西方教育理念的新思路讓日本學校教育更重視培養學生的生活技能和心理健康;在美國,她又了解到了學校教育中對于學生需求的切實關注、針對超常兒童的個性化教育、全能型教師培養目標等等很多全新的教育理念……這些都讓劉暢受益匪淺,也讓她開始拷問自己:教育要培養什么樣的人?在人生的第一個起點上,作為教師要著力讓學生打好什么樣的基礎?
作為一名基礎教育工作者,劉暢始終認為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在教學管理中,她也一直把培養學生獨立學習、思考能力作為重要目標。“從小學階段開始培養孩子的思考與創新能力,做自己成長的主人,清楚的認識自己,分析自己,自主設計成長方向,從小學就開始對學生進行人生規劃教育對學生一生的成長都有益。”劉暢說。
而行走在語文教學路上的她,也同時在身體力行地充實著自身專業能力和人文素養。當教師時,劉暢就十分注重反思與研究,她跟隨裴娣娜教授主持的主體教育實驗,在自己的課堂上嘗試構建了小學語文主體參與課堂教學模式:讀議式講讀課、研討式閱讀課、評議式作文指導課、練習式基礎課、演說式口語課、研討式課外閱讀課,不僅培養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能力,更通過這一課題研究促進了自身專業成長。這一課題,正是中關村一小“自主教學”教學理念形成的雛形。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