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0-07-29 09:26:42
4、培養孩子良好的語言和認知能力
學前兒童在幼兒園階段就要參加多種活動,這些活動要求他們使用語言并解決問題。語言能力較差往往對他們入學后產生不良影響。
(1)為孩子提供游戲的機會。
孩子們發現世界,發展創造力和積累生活知識等方面的能力大都通過游戲。如,當孩子堆積木時,就形成了幾何圖形、物體造型、平衡等概念;和他人一起游戲,則有助于孩子懂得怎樣協商合作。
(2)多和孩子交流。
孩子們有著自己的思想感情、喜怒哀樂。隨著他們語言能力的發展,家長要鼓勵他們說話。家長應耐心地聽孩子說話,以了解其心理活動,發現孩子的所知和不知,明白孩子是怎么想的和怎么學的,并且讓孩子感到家長對其感受和思想的重視。家長還要主動與孩子說話,詳細地講解一些日常活動如吃飯、洗澡的過程。今天學到了什么,交了什么朋友?每天要孩子有一點溝通,哪怕15分鐘也好。
(3)學會與孩子交流之中的問與答。
家長面對孩子不應該只是說“是”或“不是”。提問題可以幫助孩子比較和識別事物。家長回答孩子的問題則要盡量周全,可能的話,應鼓勵孩子試著回答自己的問題。如果家長不知道答案,就要對孩子坦言,然后和孩子一起嘗試找出答案。
(4)每天為孩子朗讀。
為孩子朗讀可以從孩子出生時起,并在整個學前階段持續不斷。雖然孩子在開始時可能聽不懂這些故事或詩歌,但是孩子可在聽的過程中知悉家長的聲音,和家長產生親近感。此外,孩子的身邊經常有些閱讀材料,可使其對語言和閱讀的興趣較快增長。
(5)控制孩子看電視。
電視是孩子身邊僅次于家長的最具影響力的老師。好的電視節目可以拓寬孩子的視野,促進學習,壞的節目或過長時間觀看則適得其反,甚至有害健康。
(6)多為孩子提供接觸外界的機會。
孩子的多樣化經歷將有助于他們了解這個世界。無論家居何處,周圍環境都蘊含著新的體驗。一個星期與孩子有一次共同學習的機會,一起出去走走,看看,發現一些什么,議論一些什么。可帶孩子到周圍散步,坐公共汽車,參觀博物館、圖書館、動物園等公共場所。還可依孩子的興趣,讓他欣賞和學習音樂、舞蹈、繪畫。
(7)客觀評價孩子的能力和興趣。
一方面,家長要為孩子確定高標準,鼓勵他們嘗試新事物;另一方面,孩子的壓力過大,總被要求做一些不感興趣或力所不及的事,就會感到難過和沮喪。家長不要盲目指責孩子“笨”、“傻”,那樣會極大地挫傷他的自尊心、自信心,影響他在學校中的表現。孩子做得好的事情,家長則要予以表揚。
5、培養孩子良好的個性品質
學齡前兒童對于即將開始的學校生活通常感到既興奮又緊張。的確,一旦走進校園,他們面對的是不同于家庭或幼兒園的陌生環境。
大多數的孩子入學時還沒有良好的與人交往的能力或較穩定的情緒,形成這一切需要時間和訓練。如果他們在幼兒園階段就有機會培養相關的個性品質的話,對學校生活的適應能力就會大大增強。其中包括:
自信——孩子自我感覺良好,相信自己能夠成功。自信的孩子通常更愿意嘗試新事物,并且在第一次嘗試失敗后再做努力。
獨立——孩子應該學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動力——要培養學習動力,增強孩子的求知欲。(要獨特的鼓勵,如寫作;幫助別人)
好奇心——必須保持孩子天性中具有的好奇心,使他們能夠從所有的學習機會中獲得樂趣。(鼓勵孩子會問)
毅力——使孩子學會做事善始善終。(遇難事,持之以恒)使孩子懂得凡是教師要求做的事情都應努力完成。如:知道每天值日生所要做的事情;教師布置的作業必須完成;明確在每項活動中教師要求自己做的事情,并學會做完,不半途而廢。
合作——孩子一定要能夠與他人相處,學會與人分享快樂和遵守公共秩序。
總之,幼小銜接是孩子學習生涯的一個轉折點,我們父母應幫助孩子順利地度過這一關,充分地做好上小學的準備。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