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作者:蘇蓮琴 2010-07-28 19:09:40
幼小銜接是否成功直接影響幼兒未來的發展,因此這一問題歷來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為此,上海市教委陸續出臺《上海市幼兒園銜接活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與《上海市小學一、二年級課程調整方案》等文件,為幼兒園和小學有效開展幼小銜接工作提供了有針對性的指導。特別是《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了幼小銜接活動的三個目標:1.有入小學的愿望和興趣,向往小學的生活,具有積極的情感體驗。2.初步了解小學的學習活動特點和課堂教學規范,對各類學習活動形成好奇心和求知欲。3.初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傾聽習慣、閱讀習慣)、生活能力(自我服務能力、自我保護能力),以及建立初步的規則意識、任務意識。
為落實市教委指導意見,有效減緩幼兒園與小學教育之間的坡度,我區啟動了“區校聯動、小幼結對”的市級課題,對兩個學段在課程設置上如何實現有效對接給予關注和重視,并聚焦實踐問題進行研究,以點帶面、幼小聯動,以此推進幼小銜接工作的有效開展。
一、啟動調研,了解現狀
課題啟動之初,我們開展了調研。在調研中我們發現,無論是小學教師還是幼兒園教師都明白銜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有強烈的銜接愿望,但長期以來,兩個學段各自為政、各行其道,缺乏溝通和交流,缺少實實在在的對接,教育重復或互相脫節的現象較多,甚至還有諸多銜接盲區。
二、統籌思考,尋找對接策略
我們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思考、分析,覺得小學和幼兒園進行真正的溝通和了解是關鍵,它有利于從宏觀層面上搞好幼小銜接工作。
1.互訪課堂、互動教研。
小學和幼兒園敞開大門,我們和小學教研員、教師一起走進小學和幼兒園,進入課堂,了解一年級教師和幼兒園大班教師都教些什么,是怎么教的,孩子的學情又是怎樣的,內容是否銜接,教學方法的差異大不大。在隨后的教研中,大家放開思想、暢所欲言。如關于坐姿問題,小學一年級教師強調課堂規范,要求學生“坐如鐘”,稍有偏差即提醒,對此小學教研員是認同的。而我們則認為,孩子持某種姿勢時間過長會產生疲勞,因此教師對孩子適當調整姿勢應給予理解。又如用筆問題,小學一年級教師強調書簿整潔,要求學生用2H鉛筆寫字。而我們則認為孩子手腕乏力,用HB鉛筆寫字不僅能減輕手腕疲勞,而且有助于正確握筆姿勢的形成。再如課間奔跑問題,我們和小學教研員、教師一致認為不能“堵截”而應“疏導”,因為奔跑是孩子體能釋放和宣泄的途徑,關鍵是要讓孩子知道哪些地方可以奔跑,哪些地方不可以,更為重要的是教給孩子一些適宜的游戲內容和方法。此外,小學教師在贊賞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方式的同時.建議幼兒園教師更有智慧地設計和組織游戲。這種爭論和建議非常有意義,它不僅使我們聽到了不同的聲音,更使我們彼此了解了對方,更為可貴的是它促使我們一起從孩子發展的角度去努力尋找適宜的方法。
2.區校(園)聯動、共擬方案。
幼小銜接工作應成為學校、幼兒園教育工作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引起領導的足夠重視。在幼兒園“入學預備期”的研究剛起步時,我們就成立了研究小組,仔細研讀、理解市教委指導意見,并在此基礎上通過與基層園的互動,出臺了《楊浦區幼兒園“入學預備期”活動實施方案》,對作息安排、課程要求、銜接評價等方面作了具體要求,從而在區域層面整體、有序地推進銜接工作。
第一,作息時間。
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滿足幼兒運動和游戲的需要,體現動靜交替的原則,保證自由活動、自主選擇活動的機會,在此基礎上積累豐富的多樣化的活動體驗。
●強調準時來園:我們要求大班幼兒每天早上8:15之前來園,不遲到。
●調整午睡時間:5月份每天減少15~30分鐘;6月份每天減少30--45分鐘。
●設置課間十分鐘:變整段的自由活動時間為分散的課間休息,即在集體活動之間增加課間十分鐘,并開發十分鐘游戲內容。
●增加集體活動次數(見后)。
第二,課程安排。
確立大課程意識,堅持一日活動皆課程的思想,綜合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的效應。
●顯性課程
①課程內容
放大新課程中的相關主題。如將“我要上學了”設計為“我要畢業了”“我眼中的小學”“我喜歡的課堂”“我的小書包”四大主題模塊,提供相關內容及活動方案。這些內容都上傳到網上讓教師共享,為教師有效實施銜接活動創造條件。
拓展集體活動的內容。為了不增加幼兒的學習負擔,我們建議幼兒園多增加體育活動、歌舞活動、智力游戲、閱讀活動等。
②課時安排
合理增加集體活動次數,體現坡度:大班第二學期從3月份開始每周增加2~3次,即隔天增加1次,每周共7~8次;5月份開始每天上、下午各1次,每周10次;6月份每天上午2次,下午1次,每周15次。一次集體活動一般在30分鐘之內。
●隱性課程
創設以幼兒為主體的環境,充分發揮環境的教育影響。如創設“我的活動我安排”“天天來園不遲到”“我是值日生”等墻面布置內容,變全班統一規劃安排的環境為個體包干管理的環境等,使環境成為幼兒自我安排、自我展示、自我激勵的園地。此外,結合日常生活經常給幼兒布置一些小任務,以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強化任務與規則意識。
第三,銜接評價。
以幼小銜接目標為依據,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以入學愿望、學習興趣、學習習慣、生活能力等核心要素作為評價內容。大班幼兒成長檔案中增加“入學預備期”評價項目和內容,注重過程性和發展性評價,運用活動即時評價、階段小結評價、親子合作評價等方式,讓幼兒在評價中體驗成長、成功的快樂。
區里出臺的幼兒園“入學預備期”活動實施方案只是一種導向,我們期望以此引發大家的思考,倡導各幼兒園結合園情整體規劃,實施方案。在這方面,研究小組里的幼兒園率先行動,在充分醞釀的基礎上產生了很多富有園本特色的實施方案。如同樣是縮短午睡時間,有的是全園幼兒同時睡,大班幼兒提前起;有的是大班幼兒延遲睡,全園幼兒同時起。有的幼兒園結合課程特色,對區里的主題模塊進行了部分調整。有的充分利用教師個人優勢實行走班教學,受到幼兒歡迎。也有的實行暑期親子評價,注入新要求,如連續用眼不超過30分鐘,堅持運動,早起早睡,有規律地生活等。
小學、幼兒園教育有著各自的特點,要做到對接并非易事,學科教育和綜合教育兩種不同的課程模式使銜接工作更顯困難,但我們力求有所突破。在今后一段時間里,我們將聚焦小學一年級的綜合活動,在內容、要求、方法上尋求突破。當然,我們深知這只是有形的、表層的對接,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價值取向的對接,我們將繼續探索。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