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0-06-17 15:28:08
作為一所有著50年發展歷史的朝陽區重點小學,附小在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中,逐步積淀、形成附小獨特的學校文化——“悅”。圍繞“悅”文化建設,學校通過環境的營造來陶冶人,感染人和教育人;通過思想的浸透來體現學校的理念、精神和辦學目標;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同學們搭建成長發展的實踐平臺。現在,朝師附小“悅”文化建設已收到顯著效果,一股清新的文化氣息已吹遍校園的每個角落,一種昂揚向上的精神在校園里激蕩……
上圖:朝師附小閱讀節上孩子們在書香廟會中以書易書。
優美環境賞心悅目
朝師附小作為北京市小學語文教育傳統優秀校、語文教學研究基地校,每層教學樓的文化設計更是飽含著朝師附小人的思想。走進朝師附小,校園環境讓人耳目一新:走進學校大廳,在門廳正面的墻上有一個大大的“人”字。這個“人”字鑲嵌在竹筒似的背板上,每條竹簡上面都寫著陶行知先生的話:“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人字的旁邊是“人”字的演化過程。“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是告訴全校師生學做人是人生一輩子的事情。這個“人”字也蘊涵著附小的育人目標,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健康的身體、健康的心理、扎實的知識、廣博的見識、學習的能力、發展的潛力的合格小學畢業生”。
學校在統一規劃的前提下,把環境的設計和制作交給師生來完成,讓師生成為環境文化建設的主體,成為環境文化的傳播者和建設者。環境設計、制作的過程,也是同學們學習和受教育的過程。要“讓學生成為環境文化的傳播者”。為此,學校組織學生學習、理解、展示環境文化和校園文化。每逢客人來校參觀、訪問、開會,同學們都會主動為客人講解。通過講解、展示,環境文化入腦入心,真正從墻壁走進了學生的心里。動、靜交融的文化,構成了朝師附小一部立體的文化教科書。環境文化與人文精神的和諧統一,構成了朝師附小深厚的文化內涵。
和諧氛圍心悅誠服
學校精神承載著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價值取向,反映著學校的歷史傳統和精神風貌。朝師附小基于這種認識提煉出學校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培育積極向上的校風、教風和學風,構建和諧融洽的校園人際關系。已經初步形成教職工層面主流文化:我即代表學校;主動贏得認可;機會就是待遇;經歷就是財富;高高興興干累活;幫助他人就是幫助自己;身體力行、以師育生;責任到此,請勿推辭;學生層面主流文化:學生明理立志、積極向上、樂學會學、健康成長,形成“善思好學,文明陽光”的學風。
浸潤書香閱讀“悅”美
“讓閱讀真正走進每一個孩子的心靈,讓閱讀為孩子點亮一盞溫暖的心燈,更讓閱讀成為師生的一種生活方式!”是朝師附小人對于開展閱讀活動、打造書香校園的追求所在。附小語文教師按照統籌安排、整合資源、內涵式自主發展的原則,以“說文解字(本部)、經典童話(寄宿部)、詩韻文化(望京分部)”體現學校“悅文化”特色。學校首先創設了賞心悅目、輕松舒適的閱讀環境,進行整體規劃,開辟出300平米的開放式圖書館。學校的樓道、大廳也都成為開放式閱讀空間,讓學生閱讀悅美。學校還開展了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書香廟會、好書推薦、名家進校園等,學生、老師在閱讀中愉悅身心,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
藝術特色“悅”聲飛揚
朝師附小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特別注意提高各類活動的學生參與率,讓每位學生都能在校園活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學會一門藝術技能,擅長一項體育活動,獲得一次登臺表演的機會,留下一件值得回憶的作品。學校有管樂、舞蹈等多個藝術教育社團,其中成立十年之久的管樂團更是附小人藝術教育的主陣地,學校聘請國內外著名指揮來校指導。在樂隊建設中,學生每年參加中國音樂學院考級,通過率達到100%。許多學生憑借自己的藝術實力,考取了市區重點中學。“新年音樂會”更是成為學校藝術教育的品牌,多年來,學生已登上北京音樂廳、21世紀劇院等專業劇場演出。
體驗活動悅在其中
學校的活動,以“悅”文化為引領,使師生樂于參與,收獲快樂。志愿服務是后奧運教育的寶貴遺產,朝師附小積極探索小學志愿服務的模式,將活動和校本課程相結合,為孩子們提供更多校內外志愿服務的崗位,適合孩子們不同階段的發展需要,給孩子們更多的體驗機會,引導孩子們在參與服務中踐行志愿者精神,體驗幫助就是快樂,體驗社會不同崗位的付出與收獲,為孩子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學校三個校區均開展了豐富多彩,富有意義的活動,如兩會期間微笑蘋果慰問交警、沙漠地區捐舊還綠、讓座日宣傳讓座、寒暑假參與社區服務、社區上下五千年文化墻的講解、助殘報攤活動、寄宿太陽宮公園的愛鳥活動、望京分校的慰問“空巢”老人等活動,都增強了同學們的志愿服務意識,增長了同學們的見識,鍛煉了勞動的技能。
走進附小,悅在其中。創設美麗可愛的校園,做孩子友好親密的伙伴,為孩子創造多彩的教學活動,使孩子得到幸福可喜的進步,讓孩子們的童年更幸福,小學生活更美好,成長更快樂,是朝師附小追求的目標,也是朝師附小“悅”文化的魅力所在。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