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11-25 16:24:47
導讀:“玩具中嵌入了各種分類認知系統,包括性別分類、文化分類與等級分類,孩子則通過反復使用——參與性使用而接受分類系統教給他們的分類意義。”
就像人類學家薩頓史密斯所說的:“游戲概括生活,涉及生活,它不是以往任何嚴肅意義上的模仿生活。”玩具就是成人工具縮小化,以允許孩子們參與到成人角色中,反映了父母們渴望給他們的孩子一個快樂成長,但是仍由父母們控制與分享的童年。
玩具傳遞著愛與期待
玩具往往作為禮物由成人贈予兒童。禮物在節日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對孩子們的禮物贈予更是交口此。在各種節日來臨之際,兒童都會收到很多作為禮物的玩具。禮物在成人與兒童之間創造著情感聯系。在成人眼中,幼兒代表著家庭的親密與純潔。兒童成為成人對自己幼時的回憶和對未來可見期待的承載者,孩子也是雙親結合的果實和家庭生活的一個理由。
當玩具從成人傳遞到兒童手中時,濃濃的愛與關懷也同樣從成人那里傳遞給了兒童,使兒童感受到被認可與被關注,同時獲得安全感。當兒童能感受到自己受到周圍成人的承認而具有一種安全感的時候,就會更大地發揮自己的能動性,逐步走向自立生活。
玩具促進了親子溝通
玩具還是成人與兒童共享愉悅的來源。父母與孩子一起玩玩具的畫面一直被認為是最溫馨最幸福的家庭生活場景。對現代玩具共有的好奇將建立起代際間的友誼。玩具一方面喚醒著成人自己年幼時的記憶,另一方面父母與孩子一起分享著玩具中所蘊涵的當代文化。玩玩具的過程不僅增進了親子間的情感,也為父母與孩子共享自己的生活經驗提供了契機。此外,玩具也是兒童展示自己內心世界的一面鏡子。與孩子一起玩玩具過程中,成人可以捕捉到孩子的喜怒哀樂等情感方面的細微變化,更能洞察到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從而了解自己的孩子,有利于與孩子的溝通。對成人來說,它傳達了兒童所追求的認知與自由。
玩具幫助孩子學習
玩具幫助孩童引發想象力,也反映文化的想象力,玩具已成為文化的物化。打從嬰兒出生的第一天,身旁就會有嘎嘎作響的玩具、各種吊掛旋轉的玩具等。在以后的日子里,絨毛玩具、機械玩具等接踵而至,一直陪著他長大。兒童幾乎時時刻刻都置身在玩具堆中,藉由玩具的游戲過程,學習這個世界的規則。學習的過程就是兒童不斷成長的過程。這個過程是自然的、自由的,也是愉快的。在玩具世界,兒童可以不受壓迫和自我意識的影響,自由地排演。一方面文化創造了玩具,另一方面玩具簡化了人類復雜的文化,以其精妙的方式帶領兒童進入他所處的文化當中,從生物性的個體成長為社會性的個體。
玩具教會孩子認知
“玩具中嵌入了各種分類認知系統,包括性別分類、文化分類與等級分類,孩子則通過反復使用——參與性使用而接受分類系統教給他們的分類意義。”在現實世界中,通過游戲進入未來的道路被嚴格地分為男孩的和女孩的。為男孩設計的玩具理念是技術、不斷革新,競爭與合作的價值;為女孩設計的大多是娃娃,被設計來訓練女孩成為現代家庭主婦并且教育其成為有素質的母親,培養女孩與朋友們的個人關系。分開的性別培養所形成的未來圖景是:對于男孩,它預示一個令人興奮的機械進步的公共世界,折射了科學和工業生產的世界中的種種;對于女孩是一種溫暖關系和時尚構成的個人生活,體現的是現代家居與個人活力的一種消費。不管這種設計玩具的理念是否科學,其對兒童性別角色的影響卻是不可忽視的,以致于在兒童的身上深深地打上了社會文化的烙印。
玩具一直是樂趣和啟蒙的化身。玩具為兒童生活世界增添了無數的純真與快樂,它在娛樂兒童的同時也實現著教化的功能,使社會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社會的未來——成長中的兒童。
來源:幼教博覽2008年2期
作者:韓波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