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11-23 15:45:01
導讀:陶行之先生說;“教育可以說是書本的,與生活隔絕的,其力量極小。那全部生活去做教育對象,然后教育力量才能偉大。”社會教育“數學化”,就是要帶孩子走出幼兒園,引導孩子運用數學這個工具觀察社會,了解社會。出外參觀,我們就請孩子觀察來往的車輛數。
根據幼兒學習數學的特點和生活教育理論,我們在數學教育活動中注意引導孩子運用已有生活經驗與周圍生活中感興趣的事情來學習數學,使數學教育不再抽象、枯燥、乏味,而是充滿了生活的氣息、充滿了時代的氣息、充滿了生命的活力。我們教師不再是“傳道授業解惑者,”而是促進孩子主動學習的支持者、指導者、合作者,讓孩子也不在是被動的機器,而是一個主動的“探索者”。我們注重觀察孩子,了解孩子的經驗、興趣、需要,創設寬松和諧的氣氛,竟法孩子去操作、去體驗、去創造。
一、讓數學教學活動“生活化”——“用生活來教育”
陶行之先生對生活教育的解釋為“從定義上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他認為;“教育必須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須通過生活才有效。”這無疑是給數學教育注射了一支強心針。
所謂數學教學“生活化,就是在數學教學中,要讓數學教學的內容想社會延伸,讓社會生活進入數學教學,讓數學教學充滿時代的氣息和活力。
1、教學設計“生活化”。教材,是教學活動主要材料,是孩子獲得知識的重要源泉,是教師實施教學的只要依據。我們在使用教材教學時,避免死搬硬套,創設了輕松、活潑的教學氛圍,更新了原教材的內容,使教學活動源于孩子的生活,源于孩子好奇的事,引導孩子積極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去探索、去發現、去體會,讓他們親身感悟數學知識。我們讓教材走近孩子,而不是把孩子拉向教材;我們讓教材向孩子開放,而不是把孩子引向封閉。
2、操作練習“生活化”。體驗和感悟是人的指揮和品格發展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不通過感悟個體驗,外界的東西再好,對主體來說也是沒有意義的。陶行之先生的教、學、做三者統一的思想不謀而合,生動地說明了體驗和感悟的重要性。因此,早學習數學時,只有緊密聯系生活,讓孩子在生活中,在活動著的環境中操作練習,才能促使孩子運用已有經驗,探索數學知識,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從而對數學產生興趣。我們在操作練習時,注意選取生活中的實物供孩子擺弄,注重將園內活動引向社會活動,讓孩子在實踐交往中獲得直接經驗,自己感悟數學知識。
3、數學教學“生活化”。數學學科雖然有自己的邏輯性、嚴密性,但是在數學知識中有機滲透思想品德教育,能起到優化數學教育的作用。如:我們在教學口述應用題時,根據孩子所講內容,有意識地進行了保持生態平衡的教育、愛護樹木愛護動物的教育、團結互助的教育等等。由于這些教育是孩子們熟悉的感興趣的,又是伴隨孩子們的回答而產生的,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其德教效果是事半功倍
二、讓幼兒生活“數學化”——“給生活以教育
數學教育就其本質上來說,數學應用是數學知識的歸宿。我國古代數學家、哲學家就十分重視“學以致用”。正如陶行之先生所說“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也是教育之場所。“孩子除了在數學活動中學數學,用數學外,更重要的時間則是一日生活中學習,在社會生活中用。孩子生活“數學化”就是要讓孩子積極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最大限度地拓展數學學習的空間、時間和學習內容,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1、一日生活“數學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發現孩子無時無刻不在與數學打交道,數學教育對孩子的生活有著獨特的影響。在孩子一日生活中,我們注意引導孩子去發現數學、學習數學、運用數學。孩子來園后,我們引導孩子在晨檢牌前找找哪個班的紅牌子多?有多少?每個班有多少個小朋友等等。孩子在輕松自然的一日生活中獲得了數、形、量的知識和經驗,既增加了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又形成了初步的數概念。
2、家庭生活“數學化”。孩子來自各個家庭,其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思維方式等各不相同,應到孩子去發現,去交流家庭生活中的“數學”,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我們運用談話、午間、離園時間請孩子們講講自己家中的人數及相互的關系稱呼,交流家中的住址、電話號碼,甚至是父母的手機號碼;演演打電話的情景和等分蛋糕的方法等,這些內容拓展了孩子學數學的天地。
3、社會生活“數學化”。陶行之先生說;“教育可以說是書本的,與生活隔絕的,其力量極小。那全部生活去做教育對象,然后教育力量才能偉大。”社會教育“數學化”,就是要帶孩子走出幼兒園,引導孩子運用數學這個工具觀察社會,了解社會。出外參觀,我們就請孩子觀察來往的車輛數。進入菜場就讓孩子嘗試幫菜農算錢;參觀超市就讓孩子去了解物品的價格,觀察營業員的收銀情況。這類活動,不僅大大提高了孩子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增強了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
中國地質大學幼兒園 錢琴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